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79

第79章 认知与按制度办事、以身作则

第二十五章认知与按制度办事、以身作则

5—39正青智者问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民不服。”子曰:“上好礼,****易使也。”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步石答:看第一章,简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以身作则”、“表率作用”对吧?关于这一章,你注意到别的一些东西了吗?比如老季是一位权臣,这在当时正宗吗?不正宗。正统吗?不正统。但孔子接受了现实,但并不是低头了,并力所能及地对他释放正能量,施加好影响。孔子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但可以学习,可以不学习。石为什么判断他并不是低头?因为根据论语的记载他“反地”都想去都敢去,那么一个权臣他怕什么呢?对不对?孔子不是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了吗,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是属于“艺术性”的。

“以礼”即按制度办事,“好礼”即具有相应的觉悟。

我们来注意论语中的“使”字,“君使臣”,很符合我们现代语文的文理,从所有的论语中的“使”来看,都符合现代语文的文理。“我使用你。。”;“我指使你。。”;“我使你成长”;“恩,这样好使”。在有的地方方言,大概是山东吧,“好使”是指办法、方法效果好,或工具的性能好用起来顺手。“可使”是指有办法、方法可用。关于这一点通常会被忽视而造成解读的重大错误。第二章在逻辑上与“匹夫之志不可夺”相通,老百姓可以服你可以不服你,每个正常的执政者都会考虑民心服不服的问题,否则政权不稳。

这一章表明孔子的伦理起了作用,正常的执政者都会考虑顺应民心民意。这与“使”的概念有本质的关系。我现在富裕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好,我们感觉好使!使上劲!上好礼,****易使也。那当然了,上面宽厚、仁义、礼让,爱好认真研究方针政策,从而各项政策措施都十分科学合理、合乎经济规律,老百姓容易使上劲,自然生活就过得好!从前对这一章的理解可能是“上好礼,老百姓不敢不服,老百姓就好控制,就容易被驱使”。那么所谓“好礼”是什么呢?只能是一些礼仪的东西了,各项制度合理不合理,老百姓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一定是会感觉到判断出的!

所以以前的解读经不住推敲的,牵强附会而已。“上好礼”还有“上”要带头执行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的意思。你制定制度,首先得执行制度。才谈得上好礼,是吧?注意,在奴隶制下,民是自由的,只有对奴隶才谈什么役使。上好礼,自由民服,自动投奔,不作兴强行抓来的。

在“季氏将伐颛臾”充满火药味的那一章里,孔子对他的学生直率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修文德!老百姓最不好过莫过于政策不当,知法犯法。如果接受上面的分析,那么第四章就很好办了。古文并无标点符号作为分割,坚决认为以下分割是故意的误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作用:制造愚民的充分理由,以便理直气壮地施行封建礼教!有了上面关于“使”的认知作为铺垫,现如今做如下标点分割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的意思是:老百姓有办法自立自理,随便他们自由;否则,要指导、培训他们,使他们知道而掌握保证基本生活的技术技能!“由之”,还有老百姓过得好好的,你就不要去打搅他们;而当他们无法维持生活了,你要及时地去了解他们的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生活即“知之”。

说老实话,老百姓富裕了,你还怕什么呢?怕的是老百姓穷,更穷!而执政者要能及时“知之”怎么办?孔子说了,你平时就要“修文德”。————修文德!

文德是什么呢?方向明确、空间巨大。注意!德不是我们现在讲的道德的德。科学的政策措施、开办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组织生产、技术推广、文化事业等等等!文相对于武。

话外题:改变环境从来都是我们的理想。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试着改变我们自己吧!

修文德——研究人的需要——儒学

孔子招收的学生都是什么人?他开办的平民教育的逻辑前提是——民可使知之!不是吗?你发觉没有你自己已经给原文自加条件了。就好比我在这里发言却不允许别人批判,如果那样合乎逻辑吗?因为在这里发言,就是供人批判的。

如果论语这本书逻辑不通,悖论太多,即谬误太多,那么它早已被历史和人民所淘汰,这是人们应该普遍接受的对论语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它凭什么让我们对它情有独衷?

千里的谬误只需要多少的误差呢?只需要差之毫厘啊!这就是思想家值钱的道理也。你是老百姓吗?是,就应该赞成我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顺便要说的是我们的政府就是这么做的,而且比孔子说的更好。你不是封建统治者,而是老百姓,这包括企业家,你希望自己被归类于“不可使知之”啊?这是什么状况?“由之”与“知之”相结合,很科学的,比如避免过度的热心而管得过多而需要“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