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104

第104章 机理与道理同等重要

第四十三章饱学者可能贫穷,且不好批评

5—59正青智者问子曰:“回也奇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步石答:在传统文化中回被吹嘘到亚圣的程度。而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封建文化,而在很多人那里其实就是程朱理学、封建礼教,第一因为它靠现代最近,第二深度文化。用今天的眼光看它与儒家儒学、道家道德经、佛家佛学并无半毛正能量关系。

但是它的确使用三家立论、建家有壳,抽象地讲它使三家相互消极,发挥负能量。形象地说,它拆解歪曲三家理论取料做窝。所以我们来仔细看孔子到底说了些什么?回后面的“也”不应该被理解文言文的修辞“也”,而应该被理解为现代的“也是”的“也”。那么你意会到的意识就对头了。

我们可以认为,第一孔子肯定了物质的富足,这在论语多处可见,而这合乎现代价值观。第二他将物质的富足延伸进入精神领域,使精神的富足与物质的富足同等重要甚至排列在前,这一点在今天仍然属于先进了。“也是”即“肯定物质的富足”,即同时“肯定精神的富足”。即孔子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重要的!他在沉思,回吧,也可以算是奇特的富庶了,奇怪的是富庶却贫穷而经常空空如也。精神的富足不能转化为谋生的技能。这对孔子来说是觉得奇怪的事情。

孔子描述追求精神文明与追求物质文明可能有的一种矛盾,比如石是一个电焊工,现在在这里追求精神文明,但是电焊业务赚钱生意却是被耽误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讲“安贫乐道”。但孔子所举的颜回的例子并非是属于时间啊精力啊方面的限制的,而是读书、学问往往与物质生产、赚钱养家糊口经常是两码事情了!孔子只是平静地记录了两个具体的人的社会实践,这个案例所蕴涵的意义是需要后人去仔细分析研究的!石在这里只是做了个引子,但这对于传统理解已经是革新了。

回是贤明的,但绝对不贤能,他是一个悲剧,这值得人们深思!弄得孔子差点砸了专用车给他造外棺!论语花多章记录回的死,值得人们仔细研究并深思!思友,石说这一章是最难分析的,你相信吗?它使人无法唱道德高调了!

由于不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所以下面的话就可能片面了。

第一,要不是子贡的物质能量及时输送散发,孔子恐怕小命早已不保了,孔子所说的天生德与他是绝对正确的,但这并不是人家陈放过他的理由,而是子贡保护他的理由!

第二、子贡在当代是被很多人认为在孔子之上的!比如在朝廷。时代有错位,子贡要是能留下关于商业经济著作就好了,就象苏秦那样!就不是“器”了。

不多说了,再说一点:孔子所说的“不受命”,传统解读是不谋求官职,石以为错也!——是不受命运的摆布,是能够看破危机,在危机中得到商机!比如命即势,经商有时讲逆势而上。

——不受命而屡中!知道吗?

在论语中,这一章至关重要!含义太深刻了!

孔子主张“行有余力以学文”。饱学,却饥寒交迫,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在讽刺谁呢?

再结合鬼谷子理论来高度抽象概括而上升到哲学层面,可以帮助孔子理解这种现象,那就是存在两种不同的理,一种是道理,另一种是机理。读书做学问优秀,往往掌握的是道理,而精明于实践往往掌握到机理,子贡长期进行经商实践,并迅速识破商机的机理。认识道路、方向好比掌握了道理,而知道如何在道路上开车好比是掌握了机理。显然对于要前进的人,道理和机理都要掌握。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歪了,那就是漠视机理的存在和重要。说传歪了,是因为在先秦早有重视机理的思想和理论,那就是法家,比如鬼谷子。实际上任何人学再多学问,都必须转化成至少一项谋生本领,现在叫劳动技能。大一点讲就是科学理论必须要转化为科学技术,才有现实生产意义。

不了解任何机理而学问高,很可能属于书呆子。

将回抬到亚圣的地位是在张扬他的安贫乐道的道德,表彰他的贤明。但这不是孔子的意思。孔子在说贤明而不贤能的人是不好批评的。比如一个哲学家,哲学著作很丰富但清贫,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多次发生过。老马就是其中一个。

物质贫穷和富足本身无所谓光荣和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