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盗梦空间
1044000000038

第38章 梦文化的解读(2)

对于希腊人来说,梦在医学上的研究进展并不影响他们通过梦与神进行交流。人们为医药之神亚斯克里比翁建立了三百多座神庙,这些神庙几乎遍布整个希腊,凡是有喷泉和神庙的地方一定被想象成美好的地方。寻求治病的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为了得到一个有助于治疗疾病的梦,他们首先要更衣和举行净身仪式,然后熟读前人留下的关于梦的文字和治病的故事。然后走进神庙,在靠近神的地方喝下睡眠酒,倒地入睡。这一番准备是为了完成从清醒到梦境的转变,在意识中期待梦见自己求医治病,甚至梦到与亚斯克里比翁相遇。相信这种传说的人都在梦醒之前,见到亚斯克里比翁带给他们治病的指示。这在当今叫做幻觉治疗。

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认为调整好做梦的状态和为做梦进行准备是重要的,对于他们来说梦境意味着联系神的世界、死者的世界、永恒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因此他们专门举行做梦仪式,让自己以圣洁的心灵面对众神,去接受众神的谕旨和事实的真相。他们在准备仪式中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演奏美妙的音乐,甚王还会燃烧一些香料来营造一种充满芳香气息的氛围。

亚里士多德认为梦不是来自天神的启示,而是睡眠状态下内心生活的表现,是一种深层的心灵现象,与内脏器官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梦会告诉人们生病的经过。无论如何,梦不是一种超自然的表现。梦的可利用性在干它可以预言,以便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做出反应,梦的先见性为反应提供了时间。总之,上帝绝不会命令个人去做梦,因为它属于人类的创造力。

古希腊人对梦的认识大部分仍然没有摆脱梦的预言性的观点,但当时许多哲人的观点里都有很多进步和可取的地方,甚至有些看法一直到今天仍然被认为是正确的。

《周公解梦》与《梦林玄解》

梦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专门谈梦的书籍在中国历史上少之又少。《周公解梦》与《梦林玄解》就是其中两本非常重要的书籍。

《周公解梦》可谓一本奇书,是一本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解梦书。与其说它是一本解梦书,还不如说是一本解梦词典。很多人都以为这本书是周朝的周公(周公旦)编写的,实际上现代考证认为它是唐朝人假借周公的名义写出来的。这本书受文明发展的限制,没有任何关于梦的理论,采用词条和解释一一对应的方式,解释本身充满矛盾和错误,部分地方具有强烈的迷信色彩。

《周公解梦》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主要在于自古以来,中国关于解梦题材的书籍实在太少。并且,《周公解梦》并不涉及任何理论前提,采用词条和解释对应的方法,使得能够接受和懂得解梦技术的门槛大大降低,这也是它备受民间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我们无从知晓《周公解梦》的原作者对于梦有着怎样的理解,我们也无法评判《周公解梦》的依据是否科学。依照现有的词条看来,《周公解梦》也是利用象征意义来解梦的,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很可能其作者是懂得解梦的一些原理的,也知道梦的象征意义,但是由于没有成为系统的理论或者当时的人们对理论并不看重,没有将其写入书中。比如最为民间广泛传播的关于掉牙的含义。因为《周公解梦》,民间普遍认为掉牙预兆着亲人的离世。按照我们对梦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掉牙确实有一个象征意义是亲密关系的缺失。所以对于某一些家里有生重病或者在高危环境中的亲属的人来说,掉牙的预兆有可能是对的。

但是正是由于理论的缺乏和词条式的解释,《周公解梦》在研究者眼里缺乏科学性,并不具有多高的研究价值。要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世界已经与《周公解梦》出现的年代完全不同,出现了太多的新事物;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即使《周公解梦》在那个久远的年代里对人们的梦的解释有很高的可信程度,在现代仍然不具有可信度。

《周公解梦》里对某一些梦有具体的解释,如“新安床帐远人来,床帐出门者妻亡”,但是更多的是类似于“卧于石上主大吉,地中黑气上主凶”一样的描述。这样“大吉大凶”的描述只是语焉不详的说明这个梦是好还是坏,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另外,这样词条式的解梦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矛盾。

这种矛盾首先表现为同一词条的解释有矛盾。如《周公解梦》中认为“梦见蛇虎者主宝贵”,同时又说“梦见蛇当道者大吉”,最后还有“梦见蛇作盘者宅不安”。如果我们的梦中真的出现了蛇,而且这条蛇在道路上盘着,该如何解释呢?分别按着三条来看,就是大吉、大吉、宅不安,由此便产生了矛盾。

另外一种矛盾则是象征意义完全相反的两个词条很可能同时出现在梦中。如《周公解梦》认为“林中坐卧病欲痊,树木凋零主人凶”,这两个词条是很有可能出现在一起的,如果我们梦到自己坐在树叶凋零的林中,那么按照它的解释便无法得出结果。

最后一种矛盾在于象征意义与事实矛盾。例如周公解梦中认为“日月合会妻有子”,如果做梦的人是一个老光棍,我们怎么能得出他的梦象征着他的老婆会给他生一个孩子?

当然,《周公解梦》最大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缺陷在于梦境的分析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个人,这也是因为解梦理论的缺失造成的。

《梦林玄解》与《周公解梦》相比,可谓一本奇书,它的奇在于存世量少,不为人知。相传是晋朝葛洪所著,明朝陈士元加以增删,何栋如刊印。这本书本身与《周公解梦》的差异并不大,也是词条和解释一一对应的方式来解梦,它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了不同人的梦有着不同的解释,梦里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解释,相同的梦境对于品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释,正所谓“贵贱有别、邪正有分、敬肆有端”。

总之,中国传统的梦文化受到中国科学发展中重经验轻理论的影响很大,因此更容易受到批评与指责。在中国这样的大文化环境中,《周公解梦》和《梦林玄解》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们是传统梦学的集大成者,系统地反映了传统梦占文化的全貌。

后古典末期及之后的梦研究

后古典时代末期,西方对于梦的兴趣触及梦的背景分析。当时有很多教父在研究梦,奥古斯塔斯是走在最前面的一个。他本来是一个纵情声色的人,后来在他放弃了纵欲后,经常出现性梦。于是他内心出现一个疑问:人们是否应当对自己的梦负责?从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通过梦里对性能量的释放,他能够更成功地在清醒的时候抑制性欲。

笛卡尔在自己成名之后将自己的梦编撰成了一本书,书名叫《梦的论证》。笛卡尔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学到了很多错误的东西,他反问自己什么是真理的基础,什么使他那么相信自己。他在书中提出了很多疑问:如果梦中的世界是真实的,为什么醒来后就不真实了?凭什么可以肯定人在清醒时没有做梦?人确实是清醒的吗?为什么梦中的自己常常是清醒的?这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

许多哲学家和诗人也对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叔本华把梦分为沉睡时的梦和入睡时的梦,他同意达尔迪斯对梦的解释,认为梦具有象征意义。同时他的一些观点非常现代,比如他认为:大脑是存放想法的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知觉刺激和内心刺激、被思维截断的刺激。梦来自于大脑,产生于沉睡状态和渐进睡眠状态。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叔本华认为清醒的时候是无知的,而梦中则是无所不知的,他想利用梦中的无所不知向清醒时的无知传授一些什么。他所说的清醒的无知与梦中的无所不知正与意识和潜意识一一对应,暗合了弗洛伊德的观点。

尼采甚至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过梦境和潜意识,他在著作中说: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能够意识到的思维当做思维来看待,现在我们才慢慢懂得了真相,我们的理性活动其实绝大部分结果都在无意识和无知觉中消失了。”

他的这番关于潜意识的论述比弗洛伊德要早得多,以至于后来有人问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来源时,弗洛伊德特别强调自己没有读过尼采的书籍,潜意识理论是自己的独创。

尼采在自传中讲了自己做过的梦。他非常重视自己的梦,甚至发表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我们在睡眠和梦境中重复着早期人类的活动。”另外他还认为“梦实际上是把我们带回到人类文化的早期状态”。他的这些观点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的梦里出现了集体潜意识的行为”,这又比荣格要早了许多。

德国画家卡鲁斯写过很多关于潜意识的文章,提出精神从潜意识和睡梦中获得力量,发展成不同的意识层面。神经学家查尔科特与弗洛伊德是同学,他提出潜意识中存在能动性,梦也表现出这种能动性。高尔顿被称为自由联想说的奠基人,他对思想的产生非常感兴趣。他研究了最短的思维过程,也就是思想如何出现、为何出现、如何消失、如何被替换。后来他的研究被荣格继承发展了。

后来出现了梦和自由联想的研究,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把自由联想作为解梦的基础。自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之后,20世纪心理学上重要的解梦理论都是从他的理论上进行修改的。荣格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主要加入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区分,并认为梦具有叙述性、预言性。

后来关于大脑、神经、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都涉及了梦,梦的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科学研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