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1043200000098

第98章 卢梭:读书不在名,而在于多思考

名人简介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生而丧母,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他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绮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因《爱弥儿》同时激怒了当局和百科派,卢梭避难逃至瑞士等地,最后回到法国仍不得安宁。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

心法探源

卢梭由于其家境贫寒,从小流浪,全靠自学以及一些朋友和牧师的指教,才得以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成为法国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人。他在《忏悔录》中曾零零碎碎地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生活,其中也涉及到一些读书方法,归纳为四点。

一、读书不在多,而在于多思考

卢梭早年曾被人送到很有名望的德·古丰伯爵的家里当仆人,这位老人有个最小的儿子古丰是位神父。这位古丰神父很喜欢卢梭,非但不把他当仆人看待,而且还很和蔼耐心、饶有兴趣地教他学习和读书。卢梭在他家里读了英国散文作家艾迪生编的《旁观者》、伏尔泰的《拉·亨利亚德》等一些书。古丰神父教他的读书方法就是“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遵照他的方法读了不少书,他回忆说:“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后来他曾弄到一本拉密神父撰写的《科学杂谈》,曾“反复读了它上百遍”,也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二、先接受书中的观点,再对众书加以比较和选择

正如卢梭所说:“我每读一个作者的著作时,就拿定主意,完全接受并遵从作者本人的思想,既不掺入我自己的或他人的见解,也不和作者争论。我这样想:先在我的头脑中储存一些思想,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要论点明确就行,等我的头脑里已经装得相当满以后,再加以比较和选择。我知道这种方法并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拿灌输知识的目的来说,这个方法倒是很成功的。”

有几年时间,他就一直用这种方法阅读,等各种知识和观点装满脑子,然后在“旅行或办事而不能阅读书籍的时候,我就在脑子里复习和比较我所读过的东西,用理智的天平来判断每一个问题,有时也对我的老师们的见解做一些批判。”这个方法果然灵验。后来他曾深有体会地说:“我的能力虽然很差,但我之所以还能有些进步,应当完全归功于这个方法。”

三、喜欢在露天下的自然环境中看书

卢梭早年在华伦夫人身边生活时,曾读过历史、地理、几何、数学、拉丁文等学科。那时,他的身体比较虚弱,除了读书,还得干一些轻微的活儿。所以,每到下午,他因不适应关在屋子里读书,便干脆在院子或田园里看书。不论是到鸽棚、菜园、果园或葡萄园,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书本,干活累了,就坐下来看一会儿书,这样的效果比在屋里看书还好。他后来回忆说:“我自由自在、毫无拘束、不费心思地看一些书。”这种独特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环境,却是学校和图书馆里的学子们难以领略到的。在卢梭的一生中,经常与书为伴,当他遭遇痛苦或不幸的时候尤其如此。他曾说:“也许是由于我认为努力学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件美好的事。”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各类书交替阅读,对一些问题交替研究

卢梭曾坦率地承认自己读书有两个毛病,一个是记不住,另一个是不能长时间精力集中,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疲劳,“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如果我必须用心去读一位作家的著作,刚读几页,我的精神就会涣散,并且立即陷入迷惘状态。即使我坚持下去,也是白费,结果是头晕眼花,什么也看不懂了”。针对自己阅读上的这种先天不足,他就每本书略看一会儿,等注意力要分散时,便换一本书或换一个问题加以思考,这样即使毫不间断,他也不会感到疲倦和精力分散。因此他就充分利用自己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书和问题交替研究,即使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