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1043200000081

第81章 哈钦斯:活到老,学到老

名人简介

哈钦斯,1899年出生,家世小康,久居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在幼年,他曾发愤学习过希腊文及拉丁文。这种古典语文的熏陶,对他以后的治学及博览西方古典名著,甚为有益。1915年,16岁的哈钦斯进入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哈钦斯进入耶鲁大学,进行了为期2年的历史学研究,接着他又热衷于法学之钻研。这段时间的法学研究,开拓了心智,使他理解到“个案教学法”。他个案教学法,在使用上,要求学生具备文法、修辞与逻辑的必备知识。这种严谨的治学方法,遂奠定了哈钦斯日后对通识教育的殷切期望,他将严谨的思维能力及实用的读、写、算视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哈钦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美国高深学问》、《为自由而教育》。

心法探源

哈钦斯作为一位教育家,积极倡导读名著,这是因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使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所了解,而历代名著经过时间的考验,是文化传统的记录和代表,因此,良好的教育必须通过阅读伟大的著作来进行。哈钦斯认为,名著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可以一读再读,受益无穷。“这些著作之所以伟大,除了别的原因之外,还在于你每读一次,总会又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谈到读书的态度,哈钦斯认为对名著既要充分估计其作用,也要“以我为主”,不可一味迷信,大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意。他说:“伟大著作具有无限的启发性。这些著作引导我们考虑其他著作,其他思想,其他问题,这使我们能触类旁通,扩大我们的思想领域。由于伟大著作的启发性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达到其终极点。”他又说:“西方思想界的每一本伟大著作,都是作为在它前面那一本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并不是由于作者们的偏执或虚荣。关于人生的各种根本问题,不管是谁作出的表述,其清楚、概括,准确的程度,也还不能达到足以结束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每一个表述,都还需要解释,修正,更改,扩展或反对。”因此,他把古今名著各抒所见的相互关系说成是“伟大的会话”,并以之作为其书名。他鼓励读者深入钻研,有一天“也能参加这场‘伟大的会话’”。

谈到读名著的方法时,他说,“如果你愿意捡起这些名著中的任何一本,开始读它,你将会发现,它并不像你原先设想的那样可怕。这些伟大的著作,从一种意义来说,对于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是最难读的书,而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却又是最容易渎的书。其所以最难读,是因为其所处理的是人类所能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而且是用最复杂的思想来处理这些问题的。但是,对待人类思想中这些最困难的问题,这些伟大著作运用最好的思维,作出了对于这些问题所能作出的最简明扼要的表述。在人类各种基本问题上,没有比它更容易的书可读了。”

哈钦斯认为读书、受教育,都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者”,“任何人不可能已经‘受过’了一个人、一个公民所该受的教育,除非是从一种表面形式上的、非主要的、不成熟的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只该在生命本身结束时才一同结束。”因此,“每个人都该让他的心智功能一辈子保持工作状态,每个人都该让他的想像力受到富有想像力的伟大著作的触动,越经常越好,每个人都该永无休止地向他的聪明才智所能达到的水平迈进。”这种提法,作为教育理想,看得比较深,作为教育实践,也可说是美国教育界所提的“终生教育”的根据之一。

在哈钦斯看来,读书、受教育,都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他说:“你不能把你在青、少年时期所受到的教育看得了不起,无论那时的教育如何好。青、少年时期不是受教育的时候。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伟大著作(如果我们真是读了的话),但此后从未再读,那是永远也不会理解那些著作的。”“这可用一个小测验来说明。取出任何一本你在中学或大学读过的、以后就没有再读的伟大著作,现在再来读。你原以为你过去已读懂这本书了,但这种想法马上就会得到纠正。”这话说得很深刻。我们成年人,再次回顾过去所读的书,比如,《红楼梦》或《水浒传》,《史记》或《论语》,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正应当把这道理介绍给青年同志,让他们对读书,有一种反复钻研、追求不已的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