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1043200000070

第70章 王安石:读书要经世致用

名人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官期间,曾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帛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他的变法得到了神宗的支持,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有所估计不足。

心法探源

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继承了杜甫、韩愈的现实主义传统,或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或反映民间的疾苦,具有得到的社会内容。王安石一生著作很多,可惜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名佚,流传下来的有《临川先生文集》、《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这跟他的读书心法是分不开的,归结起来,王安石读书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博学强记

据说有次苏东坡进王安石书房,见书橱中有的书落满了灰尘,便打趣说:“看来有些书老相公是从来不看的。”王安石正色道:“你以为我是好藏书而不好读书的人吗?我这24橱书,你可以从中任取一册考我。”苏东坡便抽出积满灰尘的一本书,从书中任意念了一句,不料王安石竟随口背诵出下一句,还对这两句话进行解释。反复考了几次,都没难倒他,苏东坡对王安石的博学强记赞叹不已。

王安石在《答曾子固书》中曾介绍自己的读书体会:“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至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在这段话中,他谈到自己读书不局限于读经,还广泛涉猎医、农等书,且联系实际,勤问农夫女工。王安石不仅钻研了大量经史典籍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著作,同时还研究了佛学和道学,因而成为一位视野开阔、学问渊博的学者型政治家。

二、博与专结合

在博览基础上,王安石致力于发展新学,针对守旧派对他“尽变更祖宗旧法”的攻击,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名言。为统一思想,推行新政,1071年,他奉命与学生陆佃等人合编了《三经新义》,用新的观点解释《诗》、《书》、《周礼》三经。1075年,这部书作为统一教材,在全国发行使用。王安石强调读书治学要专精,如果不能专精,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读过不久就忘得差不多了,谈不上深入和巩固。

王安石曾写下一篇著名的《游褒禅山记》。在这篇游记中,他提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他以游山为比喻,说明读书治学同游山一样,必须“有志与力”,“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由于古书不存,“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王安石正是一位在治学上不畏险远的“有志者”。

三、经世致用

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主张学以致用,为学为文要有补于世,注意研究政治和社会问题,致力于改革。他学问渊博,又敢于突破前人藩篱,独抒己见,探索新儒学,他的学术思想世称“荆公新学”。他反对仅以“讲说章句”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主张广设学校,教以有用的实学,“尚实学”,“求专门”,“兼文武”,培养学用一致的人才,以实行新法,富国强兵。在王安石执政期间,先后兴办了三所专科性质的学校,武学、律学、医学,以造就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