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我读故我在:胡适论读书
10414400000002

第2章 为何读书:读书完善人生(1)

以有限的人生,去深究无穷的知识,实在是非常快乐的。

1.有知识的人生——略谈人生观

【题解】

本文中,我们可见胡适所提倡的“求真”。胡适一生追求真理,致力于学术思想,以再造文明为己任。这是他的真诚,不失赤子之心。所以,他主张科学的人生观。

因为有科学的人生观,所以胡适能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看中西方文化,并借鉴西方先进方法研究中国文化。他学贯中西,思路开阔,思想缜密,在比较研究中追求实证,探究真知。首倡白话文,重新看国学,整理国故,考据、研究《红楼梦》等。由于“求真”,胡适在文化思想和学术上都有开拓之功,开风气之先。

由于有科学的人生观,胡适能一生坚持自由独立,不受人惑,不依不靠,高标独立,成就了他学术大师和思想巨人的形象。

【原文】

每个人可以说都有一个“人生观”,我是以先几十年的经验,提供几点意见,供大家思索参考。

很多人认为个人主义是洪水猛兽,是可怕的,但我所说的是个平平常常,健全而无害的。干干脆脆的一个个人主义的出发点,不是来自西洋,也不是完全中国的。中国思想上具有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可以与西洋思想互相印证。王安石是个一生自己刻苦,而替国家谋安全之道,为人民谋福利的人,当为非个人主义者。但从他的诗文可以找出他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为己的人生观。因为他曾将古代极端为我的杨朱与提倡兼爱的墨子相比。在文章中说“为己是学者之本也,为人是学者之末也。学者之事必先为己为我,其为己有余,则天下事可以为人,不可不为人。”

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初的时候应该为自己,在为自己有余的时候,就该为别人,而且不可不为别人。

十九世纪的易卜生,他晚年曾给一位年轻的朋友写信说:“最期望于你的只有一句话,希望你能做到真正的、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你有时觉得天下事只有自己最重要,别人不足想,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

另外一部自由主义的名著《自由论》,有一章“个性”,也一再的讲人最可贵的是个人的个性,这些话,便是最健全的个人主义。一个人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器,使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力与感情之后,才能再去为别人。

孔子的门人子路,有一天问孔子说:“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要把自己慎重的培养、训练、教育好的意思。“敬”在古文解释为慎重。子路又说,这样够了吗?孔子回答说:“修己以安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先把自己培养、训练、教育好了,再为别人。子路又问,这样够了吗?孔子回答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培养、训练、教育好了自己,再去为百姓,培养好了自己再去为百姓,就是圣人如尧舜,也很不易做到。孔子这一席话,也是以个人主义为起点的。自此可见,从十九世纪到现在,从现在回到孔子时代,差不多都是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把自己训练、培养、教育好。因此个人主义并不是可怕的,尤其是年轻人确立一个人生观,更是需要慎重的把自己这块材料培养、训练、教育成器。

我认为最值得与年轻人谈的便是知识的快乐。一个人怎样能使生活快乐。人生是为追求幸福与快乐的,《美国独立宣言》中曾提及三种东西,即就是(1)生命,(2)自由,(3)追求幸福。但是人类追求的快乐范围很广,例如财富、婚姻、事业、工作等等。但是一个人的快乐,是有粗有细的,我在幼年的时候不用说,但自从有知以来,就认为,人生的快乐,就是知识的快乐,做研究的快乐,找真理的快乐,求证据的快乐。从求知识的欲望与方法中深深体会到人生是有限,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人生,去深求无穷的知识,实在是非常快乐的。

二千年前有一位政治家问孔子门人子路说,你的老师是怎样的人,子路不答。后来孔子知道了,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你的老师‘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从孔子这句话,可以体会到知识的乐趣。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澡堂洗澡时,想出了如何分析皇冠的金子成分的方法,高兴得赤身从澡堂里跳了出来,沿街跑去,口中喊着:“我找到了,我找到了。”这就是说明知识的快乐,一旦发现证据或真理的快乐。英国两位大诗人勃朗宁和丁尼生有两首诗,都是代表十九世纪冒险的、追求新的知识的精神。

最后谈谈社会的宗教说,一个人总是有一种制裁的力量的,相信上帝的人,上帝是他的制裁力量。我们古代讲孝,于是孝便成了宗教,成了制裁。现在在台湾宗教很发达,有人信最高的神,有人信很多的神,许多人为了找安慰都走了宗教的道路。我说的社会宗教,乃是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有此种观念,就是三不朽:立德,是讲人格与道德;立功,就是建立功业;立言,就是思想语言。在外国也有三个,就是Worth、Work、Words。这三个不朽,没有上帝,亦没有灵魂,但却不十分民主。究竟一个人要立德,立功,立言到何种程度,我认为范围必须扩大,因为人的行为无论为善为恶都是不朽的。我国的古语:“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便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的行为,一言一动,均应向社会负责,这便是社会的宗教,社会的不朽……我们千万不能叫我们的行为在社会上发生坏的影响,因为即使我们死了,我们留下的坏的影响仍是永久存在的,“我们要一出言不敢忘社会的影响,一举步不敢忘社会的影响”。即使我们在社会上留一白点,但我们也绝对不能留一点污点,社会即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的制裁者。

【点评】

胡适认为,一个人“为己”是正当的,健全的个人主义无可厚非。先修己才能安人,个性应得到尊重,应保持个性,以免被同化失去自我。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独立意志和价值应得到尊重,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胡适曾为一个叫李超的普通女生作传,旨在鼓励个性独立,推动妇女解放,实属难得。

追求知识的人生,是求知、求真理的人生。胡适自己以此为追求,以为是最大的快乐。所以他真诚生活,认真求索,享受追求的过程。

胡适认为做人要有勇于负责的精神,对己、对人、对社会都要负责,无愧于心。“社会即是我们的上帝”,活好自己,光照他人和社会,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体现个人价值。

胡适一生“求真”“负责”,毕生致力于学术思想,宣传先进文化和思想,再造文明,终成一代“文化圣人”。今天很多所谓的学者和专家,能有几分“求真”和“负责”的态度呢?恐怕连为社会代言的良知也丢了。

1948年8月12日胡适做了《人生问题》的演讲,他说:“人生意义就在我们怎样看人生。意义的大小浅深,全在我们怎样去用两手和脑部。人生很短,上寿不过百年,完全可用手用脑做事的时候,不过几十年。有人说,人生是梦,是很短的梦。有人说,人生不过是肥皂泡。其实,这是最悲观的说法,也证实了我上面所说的人生有没有意义全看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就算他是做梦吧,也要做一个热闹的轰轰烈烈的好梦,不要做悲观的梦。既然辛辛苦苦的上台,就要好好的唱个好戏,唱个像样子的戏,不要跑龙套……人生就算是梦,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

民国时上海北外滩的公和祥码头,胡适当年由此踏上留洋之路。

【链接】

父亲遗命胡适读书

胡适三岁多时,父亲胡传就去世了,临终前曾留下遗嘱给妻子:“穈儿天资聪明,应该让他读书。”同时还给胡适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留有遗嘱,要他们扶助弟弟读书,给胡适也留了遗嘱,要他好好读书。

“穈儿”是胡适的小名,胡传早就看出幼子在读书方面的天赋。胡传本人是以读书仕进的,一生重视读书,晚年时续娶了胡适目不识丁的母亲冯顺弟,很喜欢她,就教她读书识字。当冯顺弟生下胡适后,就一家三口一块儿读书。胡适在自己的《四十自述》里曾温馨地回忆:

“我小时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纸方字教我认。父亲作教师,母亲便在旁作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了近千字,我也认了七百多字。这些方字都是我父亲亲手写的楷字,我母亲终身保存着,因为这些方块红笺上都是我们三个人的最神圣的团居生活的纪念。”

由于起点高,胡适三岁之前已经认识近一千个字了。胡传过世后,冯顺弟就谨守丈夫遗言,送小胡适进了学堂。当时,小胡适还不能跨过七八寸高的门槛,上课时由大人抱他上高凳坐着,下课时他又被抱下来。

胡适基础好,所以他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等一类启蒙书一点儿也不费力,便开始读父亲编辑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和一本讲述哲理的书《原学》。他父亲过世早,小胡适虽对他没有印象,但他通过看书与父亲“交流”。父亲那句“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自三四岁起就深深地印在小胡适的脑海里。

为了让胡适受到最好教育,母亲对小胡适严加教导,给他交的学费也是别人的五六倍,只是为了让老师更好地教他读书。小胡适也喜欢读书,十分用功。在母亲的督促下,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天亮时第一个到学堂,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学堂。他在《四十自述》中说:

“我的母亲管的严厉,我又不大觉得念书是苦事,故我一个人坐在学堂里温书念书,到天黑才回家。”

当时,胡适不仅读先生布置的书,还爱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传》《聊斋志异》等,到离开家乡到上海上学时,胡适已经读了三十多部小说。这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底,也令他喜欢上了通俗小说,感觉到白话文体的通俗可亲。此外,通过读这些通俗小说,让小胡适从小就学会了讲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锻炼了他的演讲能力。

由于胡适从小读书多,学习好,加之身材瘦削,文质彬彬,在同龄人当中显得很老成持重,十足一副小先生模样,所以家乡人都称他“穈先生”。但胡适毕竟是小孩子,有时也贪玩。一次,他在家门口跟伙伴们一起玩“搓铜钱”,被一位老秀才看见了,就取笑他说:“穈先生也掷铜钱吗?”一句话让小胡适有些不好意思了,感觉自己有失“先生”身份。胡适少有童年的玩乐,他的快乐就在读书中。

家乡的九年私塾教育,为胡适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此后,他随哥哥到上海求学,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2.中国少年应有人生观——少年中国之精神

【题解】

本文为1919年7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上的演讲,载于1919年《少年中国》第1期。

少年中国学会于1919年7月1日成立,由李大钊、王光祈等人联合有志青年发起成立,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历史最长、最有影响的一个青年社团。

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

学会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各省都有少年中国学会,遍及全国。其中有向往俄国十月革命的人,有归国的留日学生,有从事爱国运动的学生,如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李达、蔡和森、赵世炎、张闻天等,曾一度发展到108人,影响很大。

蔡元培当时曾评价说:“现在各种集会中,我觉得最有希望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因为他的言论,他的行动,都质实的很,没有一点浮动与夸张的态度。”

【原文】

前番太炎先生话里面说现在青年的四种弱点,都是很可使我们反省的。他的意思是要我们少年人:一、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二、不要妄想凭借已成的势力;三、不要虚慕文明;四、不要好高骛远。这四条都是消极的忠告。我现在且从积极一方面提出几个观念,和各位同志商酌。

一、少年中国的逻辑。逻辑即是思想、辩论、办事的方法:一般中国人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一种正当的方法。因为方法缺乏,所以有下列的几种现象:(一)灵异鬼怪的迷信,如上海的盛德坛及各地的各种迷信;(二)谩骂无理的议论;(三)用诗云子曰作根据的议论;(四)把西洋古人当作无上真理的议论;还有一种平常人不很注意的怪状,我且称他为“目的热”,就是迷信一些空虚的大话,认为高尚的目的;全不问这种观念的意义究竟如何;今天有人说:“我主张统一和平”,大家齐声喝彩,就请他做内阁总理;明天又有人说:“我主张和平统一”,大家又齐声叫好,就举他做大总统;此外还有什么“爱国”哪,“护法”哪,“孔教”哪,“卫道”哪……许多空虚的名词;意义不曾确定,也都有许多人随声附和,认为天经地义,这便是我所说的“目的热”;以上所说各种现象都是缺乏方法的表示。我们既然自认为“少年中国”,不可不有一种新方法;这种新方法,应该是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不是我在这短促时间里所能详细讨论的,我且略说科学方法的要点:

第一,注重事实。科学方法是用事实作起点的,不要问孔子怎么说,柏拉图怎么说,康德怎么说;我们须要先从研究事实下手,凡游历调查统计等事都属于此项。

第二,注重假设。单研究事实,算不得科学方法;王阳明对着庭前的竹子做了七天的“格物”工夫,格不出什么道理来,反病倒了,这是笨伯的“格物”方法;科学家最重“假设”(Hypothesis)。观察事物之后,自说有几个假定的意思;我们应该把每一个假设所涵的意义彻底想出,看那意义是否可以解释所观察的事实?是否可以解决所遇的疑难?所以要博学;正是因为博学方才可以有许多假设,学问只是供给我们种种假设的来源。

第三,注重证实。许多假设之中,我们挑出一个,认为最合用的假设;但是这个假设是否真正合用,必须实地证明;有时候,证实是很容易的;有时候,必须用“试验”方才可以证实。证实了的假设,方可说是“真”的,方才可用。一切古人今人的主张、东哲西哲的学说,若不曾经过这一层证实的工夫,只可作为待证的假设,不配认作真理。

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种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