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1040800000031

第31章 度人:帮助每一颗佛心生长 (2)

大迦叶尊者喜欢向贫穷的人乞食,而不向有钱人乞食。一天,尊者准备去乞食前,先入定观察应该给哪里的穷人种福田,观察后即来到王舍城中,看到一位老母最为贫困。她住在茅厕中,身体羸弱又有疾病,孤苦伶仃、无衣无食,只能用小篱笆遮挡身体。尊者入定知道她由于往昔没有种福所以今生贫穷,又知道老母近日即将寿终,于是心想我若不度她,她就再也没有种福田的机会了。这天,老母饥渴困乏,见到一位长者要丢弃一些已经酸臭的米汁,随即拿着破瓦盛了回来。大迦叶尊者来到老母的住处,说:你若布施给我,可以得到大福报。老母回答:我又病又穷,无衣无食,并非我不愿布施,实在是没什么可以布施的呀!

尊者即答偈言:

佛为三界尊吾备在其中

欲除汝饥贫是故从贫乞

若能减身口分铢以为施

长夜得解脱后生得豪富

尔时老母重说偈言:

实如仁所言生世无功德

今在粪窟中不净涂其身

饮食无分米羸形而不覆

如今之极贫施意与愿违

尊者重说偈言:

母说处不悦饥穷无以施

若其有施意此则不为贫

若复知惭羞此则着法衣

如母此二事衣食为备足

世有颛愚人俗衣宝谷多

无惭不念施计后此大贫

惶荒设福德可谓为希有

信哉罪福众至诚不虚说

尊者说:佛是三界至尊,我是他的弟子,想要解除你的饥饿贫困,所以向你乞食。如果能把衣食分少许布施给我,即可从饥贫中解脱,来世得到豪富。老母说:诚如您所说,我前世没有修福,所以今生住在粪窟中,无衣无食,虽想要布施却无能为力啊!尊者说:你说饥饿贫穷无以布施,如果你有布施的意愿,则不能说是贫穷了,如果再有羞惭之心,就是穿着法衣了。世上有的愚人,虽然锦衣财宝谷物众多,却无惭无愧不知布施,福报尽后就要受贫穷的果报了。如果你这么贫穷还能布施修福,那就是稀有难得啊,要相信布施必能获福啊!

老母听尊者说完后,心里很欢喜,想起前日得到的臭米汁,想要布施又担心没法喝,于是请问尊者:可以慈悲接受我的布施吗?尊者回答:很好很好!老母即取来米汁,由于没有蔽体的衣服,只能侧着身子隔着篱笆把米汁递给尊者。尊者接受了米汁后,即咒愿老母获得福报安康。尊者心想,我如果把米汁带到别处喝,老母会不相信,以为我把米汁丢弃了,随即当着老母的面把米汁喝干净。老母于是生起了真实的信心。尊者又想,我当显现神足通令老母增加信心,随即隐没地中又飞上虚空,身出水火,种种变化。老母看到如此神变后欢喜踊跃,诚心地跪在地上遥视尊者。

尊者问老母:你有什么心愿?这时老母厌离世间之苦,向往天上的快乐,就向尊者禀白:我愿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于是迦叶尊者忽然隐没不现。数日后,老母寿终,即转生到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动天地,光明殊特,譬如七个太阳同时出现照耀天宫。帝释天主释提桓因很惊讶,不知是什么人有此福德,该不是这里还有人在我之上吧?于是以天眼观察,得知是因为这个天女的福德。释提桓因问天女:你从何处来?是修了什么大福德,有如此大光明大威德?天女回答:我原本在阎浮提的粪窟中住,又老又病,无衣无食,因为供养了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一点臭米汁,然后发愿生天,所以现在生到此处。

弦外有音

人心中往往有无数的想法和念头,想要帮助别人,就必须有足够的诚意,因为真正的诚意会让人顾及到他人的想法,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的困难、实现他人的愿望,还能够让人在受到帮助的过程中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在你身边的人群中,无论是何种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的人,他们尽管希望得到帮助,但绝不希望被人施舍,“助人为乐”不仅要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别人快乐,这才算是真正的帮助。

借幻境度化人心

智慧点金石

对于凡人来说,尘世中有太多的诱惑和享受,很多人为了这些幻象而执迷,因此难以走上证悟之道。他们一错再错,甘于在错误中消耗掉自己有限的生命。

佛悲悯人的不幸和执迷,企图通过各种方式拯救他们,让他们见到真正的大自在。为了启发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处境,佛可能幻化出种种假象,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执迷不悟的可怕后果,从而放弃自身盲目的坚持。

此种佛的度人之道,启发着现实中的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不认清现实的虚幻,又怎知佛道的美好?”在下面的故事中,佛陀向一位青年男子演示了这个道理。

从前,在摩竭国有个观园,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这一天,有一男一女在园内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大臣的儿子,名叫畏民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女人,名叫上金光首。这两个人被彼此吸引,在拜佛时一直忍不住偷偷看着对方。

突然间,上金光首仰翻在地上,四肢僵硬。畏间非常惊讶,过去推了她一下,可是她却一动也不动。

畏间不知所措地看着躺在地上的上金光首,只见她的脸色发黑,眼睛、嘴角、鼻孔、耳朵都开始流出脓血来,一股恶臭直扑他的鼻孔。畏间这才明白,上金光首的确死了,而且在炎热的阳光下已经开始腐烂。

转眼间,美丽的上金光首变成一具腐烂的女尸,一群群绿头苍蝇循着恶臭飞来,全都在尸首上吃喝那死肉败血。

畏间怎么也想不出上金光首的死因,不禁惊恐万分,准备拔腿跑掉。刚站起来要跑的时候,却听到身边的树木说起话来:

“这女子死得真可怜!那么漂亮的脸蛋,那么苗条的身材,却不明不白地被抛在这里。”

又有一棵树说:“这位先生,难道你只贪图她生前的美丽,不管她死后的凄惨吗?”

畏间本能地停住双脚,他奇怪树怎么会说话。听到树的话,他一时间感到惭愧,便从身上脱下外套,将那已经腐烂发臭的尸体盖住,搬到树林中藏起来。

畏间向园外走去,刚走了几步,忽然看见半空中亮起万丈佛光,照亮了整个天空。佛光中佛陀威仪万方,神采奕奕。

畏间顿时忘记了刚才的事情,心中异常兴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再定睛一看,令他更惊奇的事发生了:帝释天放着五彩祥瑞的光芒,站在他面前。

“小伙子,恭喜!恭喜!你年纪轻轻就有福报看到佛陀的法相,肯定做了什么善事吧?”帝释天走过来赞扬畏间。

畏间听了这话,忙对帝释天说:“帝释天神,您真是救苦救难,我正愁得不得了呢!请您给我指条光明大道吧!”

“小伙子,不必发愁,有什么事与我到佛所去说。”

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佛陀居住的精舍,帝释天变出一朵花来,交给畏间说:

“把这花放在佛陀的身上,有什么话尽管对佛陀说。”

畏间照上帝释天的指点将花放在佛陀足上,退后叩首说:

“佛陀啊!我要告诉您一件事。今天有个女孩邀我到观园去游玩,后来莫名其妙地死去了,她七窍流血、皮腐肉烂,我看到简直吓坏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佛陀正准备开口说话时,从外面走进来了两个年轻女子。畏间看见她们大吃一惊,原来那个年长一点的正是上金光首。

两个女子拜完佛后走了出去,畏间转头一看,佛陀和帝释天神都不见了,面前却站着文殊师利菩萨。

“小伙子,你认识刚才拜佛的那对姐妹吗?”文殊师利菩萨问。

“我只认识那个姐姐,她是上金光首。”畏间回答。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你从今天的事情中知道了些什么?”

顿时,畏间心中觉悟了,他马上回答道:

“美丽不过就像泡沫一样,会年老、会消失,上金光首也是如此。我不用着迷于她美丽的容貌,就连与她之间的快乐都是瞬息的幻想,只有佛道才是我永生的依靠。”

文殊师利菩萨满意地笑了,随后便消失不见。这时畏间才明白,这些都是文殊师利菩萨为了教化他而示现的,从此精进求道,后来成了德光耀菩萨,最后成佛。

不认清错误的危害,又怎能正心诚意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弦外有音

生活中的教育者们,常常为了被教育对象所犯的错误以及对于错误的执迷不悟感到无比头痛。他们甚至因此想出了种种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个别的时候迫不得已采用体罚的方式,可结果越管越糟,一塌糊涂。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被教育者没有从内心里明白自己的错误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而坚信自己没有错,所以,教育者进行的所有劝说和行动都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如此下去,越教育越逆反,错误也迟迟得不到改正。

如果教育者能够效法佛陀的做法,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创造一个情境,让被教育者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这种错误会给他自己的未来带来哪些痛苦,他就会自动地改正错误。这样做,既达到了目的,又不会让彼此的关系僵化,可谓一举两得。

投其所好,劝人成佛

智慧点金石

度人要讲究方法,众生的心念、根基、智慧有所不同,那么度人的方法也就千差万别。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彻底了解要度脱的人,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如果“药”不对症,那么即使它有再大的效力也无济于事。

这个道理在现实中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把它理解为“投其所好”并不为过。

故事苑:曲径通幽

有一位海涛法师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佛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妙庄严王,他的王后叫净德,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净藏,小的叫净眼。这两个儿子从小就修行菩萨道,已经具有神通。

有一天,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对净藏和净眼说:“要是妙庄严王也能修行佛法就好了。”

“恐怕不行,我父亲从来不信佛的。”净藏回答。

“师父,我看要他信佛是难上加难啊!”净眼也附和着。

“你们想办法让他来见我一次吧!”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慈悲地说着。

净藏、净眼回到宫中,就一直想怎样能让父王去见师父,他们决定先对王后说这件事。

“母后,我们希望您和父王一起拜访一次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好吗?”净藏问。

王后为难地说:“你们父王只信婆罗门法,恐怕……”

“但是供养佛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啊!”净眼说。

王后说:“这样好了!儿子,你们修佛苦行,应当会神通吧?只要你们在国王面前露露功力,我再劝劝他,应该就好办多了。”

于是母子三人来到妙庄严王的宫中,妙庄严王正埋头忙于国事,皱着浓眉思索着。

“大王,我和儿子来看您啦!”王后说。

“只有你一个人吗?儿子们呢?”妙庄严王转头看看四周,不见儿子的身影。

忽然从窗外传来二人的声音:“父王、母后,儿臣在这里。”

妙庄严王和王后抬头一望,只见两个儿子凌空站着,惊讶得张大了嘴,说道:

“怎么回事?”

“父王、母后,请看儿臣十八变化。”

话才刚说完,净藏、净眼马上变成两尊金光闪闪的佛像,还不断朝他们招手。一会儿,佛像不见了,空中又现出两棵开满花的菩提树。忽然树不见了,天上飘下朵朵鲜花。鲜花过后,又见两匹骏马在空中奔腾,真是天马行空,自由往来。

净藏、净眼的十八般神功真让妙庄严王开了眼,不由得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