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1040700000030

第30章 心斋:养生的秘方 (1)

达生需要养心

智慧点金石

《庄子》中曾提到过一个女的人,她在于南伯子葵地交谈的时候讲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卜梁倚吗?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那种明敏的才气。我本想如果用虚淡的心境去教导他,没准他果真能成为圣人。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虽然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给具有圣人才气的人看起来更容易些,但我还是选择持守着告诉他,结果,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看到他已经可以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遗忘万物;看到他已经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澈;当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澈,他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当他感受了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当他超越古今的时限可以在历史中穿梭,那么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当你摒除了生也就没有了死,因为没有了死的对比,那时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

庄子认为,一个可以学道的人,必须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否则,这个人只能在世间随波逐流,跟随着众人行走于声色名利之中,永远没有醒悟的那一天。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一个人,只有学会了修养自己的心灵,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才有可能像庄子一样,达生,而逍遥。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中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上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典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起来。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花礼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也是这样啊,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中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心灵,改变我们的气质,并且不停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养分啊。”

信徒听后,翻然醒悟。

无德禅师的话就像一泓清新的山泉一样,浇灌着我们的心田。

弦外有音

一个人,要想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必须学会养心。养心,并不是非要有什么特殊的条件才能办到。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就能够摆脱世俗的困扰,清除心灵的尘埃。

休养你的心灵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每时每刻都拥有一颗健康纯净的心灵,也才能在尘世获得属于你自己的幸福。

老子的长生秘诀

智慧点金石

老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长生的秘诀即营魄合一。

老子在“营魄抱一”之上,加了一个“载”字,用字巧妙而形象。人的身体如一部车乘,其中装载了“营”和“魄”两样重要东西,它们各自为政,又随时合作。人们长年累月、随时随地都在使用这两样东西。

然而,思想的纷繁、情感的嚣动,常使自己魂灵营营困扰,常在放射消散之中,散乱不堪。体能的劳动、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涣散,不可收拾。老子说,倘使人能将生命秉受中的营魄合抱为一,永不分离,便可得长生的希望了。因此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营魄合一是生活的艺术,在最稀松平常的事情上下工夫,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祥和与快乐,便是幸福长生诀。

故事苑:曲径通幽

营魄合一是要你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患得患失,一切顺其自然,终能持盈保泰。

一位官场失利、妻离子散之人心绪烦乱,烦恼、嫉妒、浮躁、忧虑整日困扰于心,不得安宁,于是去拜见德高望重的无生禅师,请求开解。禅房里,面对慈祥、超然的无智禅师,他一股脑儿地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烦恼。无生禅师笑笑,伸出右手,握成拳头,握得越来越紧,让来人照做。“感觉如何?”禅师问。来人茫然不觉。“把手伸开。”无生禅师拿出一枚野果和琉璃一片琉璃碎片放在这人手中,说道:“握紧。”这人将野果和碎片握在手心。“握紧一些,再紧一些。”“不行了,禅师,我的手都快要被割破了。”此时,禅师突然喝道:“那你还不赶快把拳头松开!”

这人吓了一跳,伸开手掌,看着手掌有些微红的硌痕,琉璃碎片已经扎到野果里了。禅师望着他,说:“现在,把琉璃碎片取出来,丢掉吧!”此人顿时豁然开朗,说:“这野果就好比我的事业和生活,而这琉璃碎片就是生活中困扰着我的烦恼、嫉妒、浮躁、忧虑……”

禅师笑了笑,说:“看来施主已经有所了悟。生活中的事就好像这枚野果和琉璃碎片。如果你什么都不取。空握拳头,即便使再大的力气,也是一无所获,这叫徒劳无功。果实好比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琉璃碎片就是困扰你心灵的无尽烦恼,要记得及时将果实中的琉璃碎片取出来丢掉,不然就会心浮气躁、精魄散乱。”

每个人都应该如此,消除思想的纷繁,阻止情感的嚣动,不让自己的心灵在散乱中一发不可收拾,劳生一世,苦痛奔忙在所难免,心灵的安宁才是幸福的归宿。

弦外有音

营魄合一是让人不为情感、生活的纷乱所侵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将心灵的琴弦调控适宜,才能弹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人的心灵好比一张弓,如果上好了弦,一直绷得紧紧的,长时间这样放着,弓背和弓弦的效用就差了,力道也减弱了,根本就射不了多远。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是始终神经紧绷,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导致身心疲惫、精神涣散。

我心如水,止水澄波

智慧点金石

《庄子·内篇·德充符》有言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人为什么不能鉴于流水,因为流水不是平的,只有止水才能鉴人。所以,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能够做到昼夜都在止水澄波中,便是心灵修养的境界所在。

庄子在这里很明显地告诉我们修心的方法,即效法水平。此心如水,止水澄波,杂念妄想、喜怒哀乐一切皆空。

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的心情占领了我们的整颗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许多遗憾:在学业上,由于我们还不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所以盲目地选择了别人为我们选定的、他们认为最有潜力与前景的专业;在事业上,我们故意不去关注内心的声音,在一哄而起的热潮中,我们也去选择那些最为众人看好的热门职业;在爱情上,我们常因外界的作用扭曲了内心的声音,因经济、地位等非爱情因素而错误地选择了爱情对象……我们都是现代人,现代人惯于为自己做各种周密而细致的盘算,权衡着可能有的各种收益与损失。但是,我们唯一忽视的,便是去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故事苑:曲径通幽

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就会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

一位长者问他的学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为何?学生列出“清单”一张:健康、才能、美丽、爱情、名誉、财富……谁料老师不以为然地说:“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心灵的宁静,没有它,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

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会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老街上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铁器了,现在他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商人从老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3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会上以16万美元的价格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价格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很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来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叫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已经102岁了。

放下心中的一切,方为真宁静。

弦外有音

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

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佛曰:“静若止水之心境,脱俗超凡矣。”

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生活就是心灵的修炼场,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了然,方是修身养性之道。

养自然之心

智慧点金石

人本是自然之子,但在社会进程中人一方面得以升华,以文化区别于动物,但同时也在被社会所异化,从而表现出了许多非自然的属性,尤其是在商业社会中,这种异化尤为明显。

庄子认为,养心首先要养自然之心,要保持人原有的那种质朴、纯真的自然属性。整日工于心计、追逐名利,如何养生,如何养心?

回到自然去!在心态上回到自然去!这就是庄子给我们的启示。

故事苑:曲径通幽

说到养自然之心,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特别值得称道,值得现代人学习。

陶渊明原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一生仕途不达。曾做过五次官,最后一次在家乡附近当了一个小县令,他在任大概一百多天时,有名督邮前来视察,旁人提醒他“应束带是之”,还要送些厚礼给他。陶渊明一听心里不高兴,督邮算个什么人物?乃乡里小儿。我怎能为五斗米折腰呢?这样他就找了个理由辞去了县令,回乡归隐后,回归自然。

返乡后,陶渊明过着耕读的生活,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自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舟摇之以轻荡,风飘之而吹衣”,他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后他写下了《桃花源》的著名诗篇,表达了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