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1040700000028

第28章 变化就是不变的真理 (2)

他在森林中跋涉着、寻找着,不时侧耳倾听着林中鸟儿的啼唱。森林中的鸟儿们有时放开歌喉,大声独唱;有时则是群鸟合唱。各种鸟的鸣叫各有特点,有的怨艾,有的热烈,有的急促,有的悠扬。帕克花了五年时间,录制了几千种鸟的啼叫声。他听觉敏锐,在工作中熟识了不同种鸟的啼叫声,即使看不到鸟,只要听听鸟叫,就能判断这是一种什么鸟。这些录音,是一部珍贵的鸟语典,是鸟的档案库,用它可以鉴别鸟种,发现新鸟。

有一次,他又来到亚马逊河畔的森林。忽然,他听到一阵陌生的鸣叫声。这是一种完全新颖的鸟叫声,以前他从来没有听到过,他的“鸟声词典”中没有它的档案。心灵的直觉告诉他,这是一种新鸟,发现了它,就是发现了一个新的鸟种。

他小心翼翼地沿着鸟声在丛林中悄悄地走近小鸟栖息的树枝,生怕惊动了这只鸟。从树叶的缝隙中一看,他感到一阵失望。看上去这不是一种新鸟,而是一种普通的霸翁类食虫鸟。

他犹豫了一下,想放过这只鸟。但继而一想,自己熟悉各种鸟的叫声,这只鸟的叫声却很新鲜。鸟并不知道下面有人正在注意它,还在枝上鸣叫个不停。帕克细心地听着,用心思索着从叫声看,这是一个新种。最后,他下了决心,决定相信自己的心灵,要仔细鉴别一下,以免错过了一次发现的机会。他举起了枪,决心击落它,看看它是不是一个新种。

“啪”的一声,鸟应声落地,帕克走上前去仔细一看,这种鸟果然与霸翁鸟非常相似,但并不是霸翁鸟。它与以往的霸翁鸟不同,有着橙黄色的眼睛。原来,这是霸翁鸟的一个亚种。

弦外有音

生活中的人们往往相信“眼见为实”,但这位鸟类科学家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过于迷信自己的眼睛,只有自己的心灵才是最可靠的。只有相信你的心灵,你才能不被流俗所蛊惑,才能不犯错误,取得最完美的结果。

庄子,我思我何在

智慧点金石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是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那是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庄子说,我在哪里呢?这就是庄子,一个连自己的存在都不停追问的哲人。

庄子是一个很有怀疑精神的人,纵观庄子全书,到处充满庄子的奇谈怪论,到处都是他的精彩提问,到处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做一名人云亦云的追随者,而要时刻拥有一颗怀疑的心,这样一个人才能在生活中拥有一颗明智的慧眼、清明的心灵;才能不断获得智慧的启迪,不至于活得浑浑噩噩。

故事苑:曲径通幽

作家周国平曾说:“我偏爱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儿、休谟,因为他们教我对一切貌似客观的绝对真理体系怀着戒心。”不错,笛卡儿和休谟已然成为怀疑精神的代名词。笛卡儿的哲学名言“我思故我在”更是成为名扬世界的怀疑精神的代名词。

笛卡儿生活的时代是新旧知识更迭的时代,他的哲学历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那时经院哲学体系正在衰落,新的哲学体系的大厦尚未奠基,很需要有一个天才来开创近代哲学,而这个人正是笛卡儿。

他把哲学重新建立在思维的问题上,他的哲学追求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力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赖那些哪怕仅仅欺骗过我们一次的东西。”然而仅仅这样是不足以建立哲学的基本原理的,寻找无可置疑的真理需要对一切知识和观念都采取普遍怀疑的态度,所以笛卡儿说:“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得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

周围的世界、我们的身体和数学观念在笛卡儿看来都属于可疑之列。在一种普遍怀疑之中,笛卡儿肯定了怀疑唯一不能怀疑的是怀疑自身。笛卡儿认为“我在怀疑”之所以不能怀疑,是因为“我”对“我在怀疑”的怀疑恰恰证实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否则“我在怀疑”无法进行,由此笛卡儿得出结论“我思故我在”。

正是因为这种永不罢休的怀疑精神,笛卡儿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发起人之一,同时他也成为一名通晓万象的哲人。

弦外有音

不仅哲学家需要怀疑精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这种怀疑精神。一个拥有怀疑精神的人才能具有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才能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怀疑精神是人进步的前提,是人获得幸福的一条康庄大路。一个科学家,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一个作家,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创造出全新的文学作品;一个普通商人,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找到生活中的财源;一个学生,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快地成才。由此可见,怀疑精神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庄子,他怀疑世间的每件事物,才能给予我们以这么深刻的启示,学会庄子的这种方法,而不仅仅记住他讲的故事,才是对我们最有益的。

不断创新才是生命的本质

智慧点金石

蔡元培先生认为庄子要求我们不要用僵化的目光去看待万物,也就是说万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你一直停留在陈规旧习之中,你就会目光僵化,被万物所淘汰。结合现实来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个人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必须保持创新的意识,如果一个人始终停留在原来的自我中不求改变,那这个人必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人最大的限制是脑海里的那个限制。循规守旧、一成不变是人性中的惰性所为。固守陈规让我们在既定的框架和模式中毫无作为。

我们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黯淡无光、平淡无奇,那么,为什么还要去追寻陈旧的足迹呢?为什么不能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悲与喜呢?眼光变了,这个世界也就变了。只有打破思维僵局,才能开启心门。

故事苑:曲径通幽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环境美化设计师喜好对称。他想在一个公园中种植四棵树,要求每一棵树离其他三棵树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这个设计方案该怎么做呢?

通常,有人马上找到线索:让三棵树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而另外一棵树处在这个三角形的中央。其实仔细想一想,就知道这个答案并不符合题意,因为四棵树相互之间的距离并不均等。

那么,到底该怎样安排这四棵树的布局呢?

或许可以将它们排成一个正方形,但是这也无法满足题目中的要求:四棵树相互间的距离必须是相等的。那么将它们排成一排也不行。至此,在一个平面上栽种四棵树,无论怎样排列,都是无法满足要求的,思维的突破方向就是要打破平面这个自设的障碍。

新线索找到了,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让其中三棵树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另外一棵树则种植在中间隆起的小山坡上。

这就是创新,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发生。

弦外有音

创新是存在于世间的一种美丽的奇迹,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变荒漠为绿洲,变沧海为桑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素质,是人生的境界得以提升的一大要素。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就会美丽如天神,他的思维就会焕发出灿烂的光辉。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于创造的刺激。”

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观念,形成一种又一种新的理论,作出一次又一次新的发明和创造,都将不断地提高一个人成就大业的能力。

成功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思维。一个成大事的人只有通过有所创新,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并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继续从事创新性实践活动,实现人生的更大价值。

这就是《庄子》,它其中很多精华的内容并不是由外表的文字反映出来的,因此,阅读《庄子》,更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越深入,得到的越多。

孝子贤臣相对论

智慧点金石

如果孝子贤臣的出现要付出一个时代的代价,那么不出现也罢。

老子的历史哲学与儒家的观念,乃至一般社会人生的态度,另成一格,大异其趣。老子提出天道自然,道衰微了,后世之人便开始提倡仁义道德,不料结果却适得其反。随着知识的发达,教育学问的普及,社会中阴谋诡诈、作奸犯科的人也越来越多,故老子“绝利弃智”的思想不无道理。

“六亲不和有孝慈”,如果家庭是个美满的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那么个个看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如果家中出了个孝子,相对之下,便有不被认同的不孝之子,因此,六亲不和,才有所谓的“父慈子孝”。同理,“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不希望历史上出现太多的忠臣义士,因为历史上所谓的忠臣无不生于生灵涂炭的乱世,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百姓的苦难。如果国家风调雨顺,处于太平盛世,人人自重自爱,没有杀盗淫掠之事,那么也就无所谓忠奸之分了。

故事苑:曲径通幽

说到此,不由想到民族英雄岳飞的一些事:

岳飞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母亲在其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时,岳飞居老将宗泽帐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制旗赐之。后破李成,平刘豫,斩杨幺,立下赫赫战功,收复辽阔失地,却因“莫须有”的罪名,受秦桧所害,死于狱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诚之士,在那个昏乱的朝代,在奸诈之人眼中又是如何的呢?南宋初年,面对着金人的大举入侵,当时号称名将的刘光世、张浚等人,只会一味地避敌逃跑,而不敢奋起反击。这一方面因为他们天生患有软骨病,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官已高、位已尊,以为即使立了大功,也不可能得到更大的升迁。他们便安于现状,什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他们心目中根本不占什么地位,当时岳飞入伍不久,虽然已崭露头角,毕竟还没有太大的名望和地位。只有他在和金人进行着殊死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