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1040600000008

第8章 禅在平凡人世间 (2)

弦外有音

大千世界,佛法充盈其中,禅意无处不在。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个人只有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用自己的眼睛细致地观察,才能真正体悟到佛禅的境界。

翠竹黄花皆藏般若,世间一切法皆有禅意。一个无心的人视而不见,只能看到平淡无奇的一切,而一个有心人却能够空出心来,在平淡中窥见奇趣,从中汲取深刻的智慧。

天大地大,气象万千,多观察世间万物,多留意身边的翠竹黄花,多体悟风云变幻,只要你有心,你就有可能从中体悟到妙不可言的佛法禅机。

平凡至极,才最高明

智慧点金石

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中国民间也有类似的俗语:满罐不荡,半罐丁零当啷。真来得形象、恰当,满罐是充盈平实,静默沉稳的,而装到半罐则正好相反。

真正大有成就之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真正的佛并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故事苑:曲径通幽

黄山谷对师弟黄龙死心悟新禅师的态度变化很能给我们启发:

话说黄山谷悟道以后,很不得了,官大、学问好、诗好、字好,样样好,道也懂、佛也懂,如南怀瑾大师所说的好到没有再好了,所谓第一稀有之人。第一稀有就很傲慢,除了师父以外,天下人不放在眼里。

后来晦堂禅师涅槃了,就交代自己的得法弟子,比黄山谷年轻的黄龙死心悟新禅师说:“你那位居士师兄黄山谷,悟是悟了,没有大彻大悟,只有一半,谁都拿他没办法,现在我走了,你拿他有办法,你要好好教他。”

黄龙死心悟新马上就通知,叫黄山谷前来,师父涅槃了,要烧化。当和尚死了,盘腿在座上抬出去,得法的弟子,拿一个火把准备烧化,站在前面是要说法的。

这个时候,黄山谷赶来了,一看这个师弟,小和尚一个。黄龙死心悟新虽然年轻,却是大彻大悟了的,比黄山谷境界高,又是继任的和尚,执法如山。

黄山谷一来,黄龙死心悟新拿着火把对这位师兄说:“我问你,现在我马上要点火了,师父的肉身要烧化了,我这火一下去,师父化掉了,你跟师父两个在哪里相见?你说!”

黄山谷答不出来了,心想:是呀!这个问题很严重,师父肉身化掉了,自己将来也要死掉的,两个在哪里相见?这是个问题。

这一下黄山谷答不出来,不是脸变绿,是变乌了,闷声不响就回去了。

接着倒霉的事情也来了,因为政治上的倾轧,皇帝把他贬官,调到贵州烟酒公卖局那个乡下地方,当个什么小职员,从那么高的地位,一下子摔下来,一般人怎么忍受得了啊!

然而黄山谷哪里是寻常人物,借倒霉之机,他正好修道。在赴任桂林的路上,有两个差人押着去报到,差人怕他将来又调高官,也不太为难他,他就沿途打坐,参禅。

有一天中午很热,他就跟这两个押解的人商量,想午睡休息一下。古人睡的枕头是木头做的,他躺下去一个不小心,那个枕头掉在地上,他吓了一跳,这下子真正开悟了。他也不睡觉了,立刻写了封信,叫人赶快送到庐山给黄龙死心悟新禅师。

他信中说:平常啊!我的文章,我的道,天下人没有哪个不恭维我,只有你老和尚(指黄龙死心悟新禅师)不许可我,现在想来是感恩不尽。

从上面黄山谷的有趣故事中我们可以看见,在得道之前,黄山谷看重他在世俗上的成功与才华,骄傲得不得了,这正是没有得道的直观体现。

一个得道的人,一定是谦逊的、内敛的,绝对不会有他那样的狂狷与傲气。

弦外有音

一位阿拉伯诗人吟唱道:“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蚌体内,变成一粒珍珠。”但实际的情况却没有这样浪漫,蚌本来是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体液,将沙子包围起来,从而形成珍珠。恒河数沙,沙子多么平淡无奇,多得数也数不清,而珍贵就从这平凡中流涌而出。

真理也是如此,它其实就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是如空气、水、阳光一般最平常无奇又最最重要的生命养分!

待人以诚,不以貌取人

智慧点金石

对于每个人来说,如何待人接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则有可能使自己受到灭顶之灾,因此,出家之人也特别看重为人处世之道。不以貌取人,也是最起码的品德之一。

故事苑:曲径通幽

赵州禅师是著名高僧,他不仅禅功高深,而且有一套独特的为人处世之道。

当朝皇帝崇尚佛教,这天带领人马特地来拜访赵州禅师。此时赵州禅师正卧病在床,他躺着对皇上说道:“陛下!我现已老迈,且有病在身,虽然您特地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您,请勿见怪。”

皇上听后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对禅师尊重有加,并赐予他袈裟禅杖各一件。

本地赵王听说此事也专程来访。没想到这次赵州禅师却亲自下床到客堂迎接,此举令赵王有些受宠若惊。他第二天马上派遣一位门人送礼品给赵州禅师。听到侍者禀报,赵州禅师这回却下床来到门外迎接。

弟子们大惑不解,事后问赵州禅师:“皇上来时,你在床上迎接;赵王来时,你下床到客堂迎接;而门人来时你为何反倒出门迎接了呢?”

赵州禅师解释说:“你们有所不知,我待客有三等分别: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对待他;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用礼貌来接待他;下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方式去应酬他。”

弟子们听后,觉得有理,对禅师的处世之道深为佩服。

为人处世,当以诚相待,只有世俗之人,才特别看重礼节,爱慕虚荣,更有甚者,常常以貌取人。

一休禅师以机智聪慧而著称。他对待别人的过失从不直言相劝,而是顺其自然发展,并趁机用机智幽默的方式将别人的过失巧妙地表达出来,让人在轻松愉快中深刻反省接受教育。

他门下有一位将军弟子,这天将军请一休禅师吃斋饭,一休非常高兴。他给弟子们讲完经法,就如约来到了将军府。因为来时匆匆,他也没来得及换衣服,守门的警卫看他衣服破破烂烂,以为是哪里来的臭和尚,无论如何也不准他进去。无奈,一休禅师只好回去换了一件崭新的袈裟,门卫才让他进去。

将军左等右等不见一休禅师来赴宴,不禁有些着急。他刚想出门去看一看,这时只见一休禅师穿了一件崭新的袈裟急急忙忙从门外走了进来。将军有些诧异,但并没有多问,二人一起来到客厅。

等到用餐的时候,一休禅师自己并不吃,只是一味地把饭菜往衣袖里装。将军看见了有些纳闷,不禁问道:“师父,是不是想为家中老母或寺里僧众带些饭菜?如果是这样那就请您先用吧!过一会儿我叫人再给他们送去就是了。”

一休禅师道:“你今天是请我的袈裟吃饭,并不是请我吃饭,所以我就给袈裟吃!”将军一脸迷惑。

一休禅师解释说:“我第一次来时穿了一件旧衣服,你的门卫就把我挡在外面。我只好回去换了这身新袈裟,他才肯放我进来。既然以衣服的新旧作为邀请宾客的标准,所以我就认为你是在请衣服吃饭,我只好把饭菜让给新衣服吃啦!”

将军听完,一脸愕然。

弦外有音

虚伪是要付出代价的,以貌取人,常常会把自己置于难堪的境地,穿衣戴帽仅仅是一种装饰,并不代表什么,为何要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别人呢?

在生活中,除了平等待人之外,更要学会与别人和谐共处。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智慧点金石

我们在哪里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答案只有三个,那就是在工作、爱以及自我完善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一般人常常对生命的消逝,充满了无可奈何,然而,禅宗却警惕人们要时刻心存危机感,激励人们要珍惜光阴,并且善用有限的生命,来成就无限的慧命和功德。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不要以为所有得道禅师都过着闲云野鹤、自在悠然的生活,事实上正像故事中的佛光禅师那样,他们都在过着一种“没有时间老”的忙碌生活,一如下面这则故事中的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百丈禅师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地,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恳请他不要随众劳动,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工作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他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