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30天精通心理学全集
1037200000039

第39章 健康与心理—构建身体与心理的和谐统一 (1)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健全状态,只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身体健康=健康吗—健康的含义

“祝您身体健康!”这是人们最常用的祝福语,可见健康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可是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健康呢?也许很多人会说“无病无灾,身体强壮就是健康”。其实,现代社会所说的健康,早已超出了人们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身、心两个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一般情况下,健康的含义应包括如下的因素:

1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

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吃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

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贯注,思想集中,对工作、学习都能保持较高的效率。

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这虽和思想修养有关,但身体是不是健康对它也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准:用“五快”来衡量机体健康,用“三良”来衡量心理健康。

“五快”包括:

1快食

三餐吃起来津津有味,能快速吃完一餐而不挑食,食欲与进餐时间基本相同。快食并不是狼吞虎咽,不辨滋味,而是吃饭时不挑食,不偏食,吃得痛快,没有过饱或不饱的不满足感。如出现持续的无食欲状态,则意味着胃肠或肝脏可能出了毛病。

2快睡

快睡就是睡得舒畅,一觉睡到天亮。醒后头脑清醒,精力旺盛。睡觉重要的是质量,如睡的时间过多,且睡后仍感乏力疲劳,则是心理和生理的病态表现。快睡说明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

3快便

便意来时,能迅速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便后没有疲劳感,说明胃肠功能好。

4快语

说话流利,语言表达准确、有中心,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表明心肺功能正常。说话不觉吃力,没有有话说而又不想说的疲倦感,没有头脑迟钝、词不达意现象。

5快行

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迅速。证明躯体和四肢状况良好,精力充沛旺盛。

“三良”包括:

1良好的个性

性格温柔和顺,言行举止得到众人认可,能够很快地适应不同环境,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和人生,乐观豁达,胸襟坦荡。

2良好的处世能力

看问题、办事情都能以现实和自我为基础,与人交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不管人际关系如何变化,都能保持恒久、稳定的适应性。

3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强烈,能有选择地与朋友交往,珍视友情,有爱心,尊重他人人格,待人接物能宽大为怀。既善待自己,自爱、自信,又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笑一笑,十年少—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总是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呵护备至,却忽略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或者把心理健康问题当作身体疾病来对待,特别是如今,诸如食疗药疗、气功坐禅、减肥健身、瑜伽等各种养生之道层出不穷,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热切关注。重视身体的健康无可非议,但有识之士的冷静思考和触目惊心的事实不能不让我们发出这样的呐喊: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再也不能忽视人的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是生命的物质载体,没有身体,生命就无法存在;心理则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一切也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就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缺少哪一个都是不完整的。身与心是无法分开的:身体疾病可以导致心理问题,而长期累积的心理问题形成心理障碍,无疑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心理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医学经典《内经》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会影响身体健康,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七情过度百病增。《内经》还特别强调:“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现代医学更进一步证明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高血压、心脏病、癌症、溃疡症、结核病、支气管炎等疾病都与心理健康有关。有的学者指出,“情绪可能是癌症细胞的促活剂”。有研究表明,具有什么性格的人容易得什么样的病,是有规可寻的。有专家指出, 人体70%左右的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关于心身健康的关系,有位心理学家曾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把同一窝出生的两只健壮的羊羔安排在相同的条件下生活,唯一不同的是,在一只羊羔的旁边拴了一只狼,而另一只羊羔旁边没有。前者在可怕的威胁下,本能地处于极其恐惧紧张的状态,很少吃东西,逐渐瘦弱下去,不久就死了。而另一只羊羔由于没有狼的威胁,没有这种恐惧的心理状态,一直生活得很好。

另外,《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夺去了周瑜风华正茂的生命。长坂桥前,张飞的一声断喝就把夏侯杰吓得肝胆俱裂,落马而死。

这些精彩的事例无不形象地说明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现代有关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人们的身体健康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息息相关。20世纪70年代,医学研究人员有两项重大的发现:首先,大脑中的同一化学物质不仅调节身体的免疫系统,同时还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情感。这意味着人们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次,这种化学物质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且在身体的各个系统中循环传递,包括免疫系统。这意味着人们的生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可以互相影响。

身心疾病是对这关系的一种证明。身心疾病是指那些发病、发展、转归与治疗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负面的心理活动如消极的情绪、长期的焦虑、巨大的精神压力等会导致不良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反应如果持续过久,就会导致躯体的损害,甚至造成器质性病变。常见的身心疾病有溃疡、炎症、高血压、心脏病、疼痛等。而另一方面,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又可以预防疾病,在患病的康复治疗中有时可以起到药物甚至手术都无法达到的作用。

逃出现代压力网—学会给自己减压

生活中,遭遇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压力也不一定带来负面影响,压力可以是正面的,可以是有益处的,更可成为原动力,促使我们达到追求理想的生活目标。

若完全没有压力,人们可能停滞不前,没有进步。能否化压力为动力,取决于一个人的反应和处理方法,如果能适应转变、疏解压力,则压力反可激励斗志,开发人的才能和潜能,提高效率。

每一个人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紧张,如面临升学考试、第一次应聘、第一次在工作会议上发表个人意见、演讲或赴重要的约会途中遇上大塞车,等等。

无论导致紧张的原因是什么,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便会分泌受压激素,例如肾上腺素,并有以下的类似反应:呼吸急促,透气困难;心跳加速,口渴;肌肉紧张,尤其是额头、后颈、肩膀等部位的肌肉;小便频繁;不自觉的反应,胃酸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血液中化学物质的转变,如血糖和胆固醇的浓度升高、受压激素的分泌。

这些身体征兆,像红灯一样,提示我们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紧张状态之中。

当我们感受到压力的时候,身体会本能地做出反应,但这些反应,却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让人们忽略了,时间长了,渐渐累积在身体里,就会影响身体健康。长期性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身体上的不适,甚至是病痛(身心疲惫),又会使工作能力降低,影响人际关系。

有报告显示:压力引起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失调,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等疾病的诱因。

压力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的紧张所带来的生理反应没有被充分认识到,而做出积极的反应,使身体不断停留在一个亢奋的状态,就算压力消失,也不能回复松弛状态。

压力不仅影响人的生理,更影响人的心理。一定程度的压力有益于我们的心理成长,增加生活情趣,激发我们奋进,有助于我们更敏捷地思考,更勤奋地工作,更增强了我们的自尊和自信。然而,如果压力超过最大限度,就会使我们心力衰竭,行为混乱。由于目标意义减少,并且毫无希望、难以实现,就会使我们感到自己是无用之人,毫无价值。如果反应持续太长,就会造成危害,使人垮掉。

不良压力会危害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学会给自己减压是一堂人生必修课。减压有很多方法,下面仅列几种:

1让瑜伽帮你的忙

瑜伽遐思冥想功能帮助我们放松自己,减慢呼吸,降低心率,减少耗氧量,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脑电波,从而让我们从容应对压力。如果借助香水和音乐,效果则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