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30天精通心理学全集
1037200000002

第2章 感觉—触摸缤纷多彩的世界 (1)

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我们能够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听到悠扬的歌声,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这一切都源于感觉,感觉对我们适应周围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怎样触摸世界—感觉

在寒冷的冬天,当人们在外面时间过长时,常常会有人说:“哦!冻得我的脚都没感觉了。”可见,人们对“感觉”这一现象并不陌生。人体上分布着神经,神经又支配着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于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和感觉神经把外界的声、光、味、冷、热等传到大脑,这就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只对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做出反映,因而,也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

感觉的形成要依赖于感觉系统。感觉系统由感受器、感觉通络及大脑感觉皮层组成;各部分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整个感觉过程。感觉系统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将外界各种能量形成的刺激(如:光、声波)转变成能量在神经系统中传导的生物电信号,完成这种转变的装置就是感觉系统的感受器。

每种感受器对神经形成的刺激特别敏感,该刺激就是说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例如,人眼的适宜刺激是400~700nm的光波。不同的适宜刺激引起感受器的反应,感受器把刺激转化成能量,引起神经的冲动,从而形成感觉。感觉形成后,感觉的作用也就开始发挥了。

感觉是由某种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但并非任何刺激物都能引起感觉。例如,人们无法看到落在皮肤上的灰尘,也无法感觉到它的重量。只有当刺激物的作用达到一定强度时,才可能引起感受器的反应,发放神经冲动引起感觉。感觉器官这种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sensitivity)。

从前,印度有个国王,国王有个小公主,最受国王喜爱。国王总嫌小公主长得太慢。这天,他派人找来了一个医生,命令医生:“你给公主一种药,让她吃了马上长大。办到了,我重重赏赐;办不到,我就杀了你。”医生寻思了一阵,说:“这种药我从前有过,只是年深日久,早已用完。不过,我可以立即去找。只是用这种药,必须遵守一个条件:在我去找药期间,你必须同公主分开,相互不能见面。不然,公主就是吃了这种药,也不见效。”

国王虽不愿和女儿分开,可他巴望着公主快快长大,也就答应了。医生到远方去找药,一去就是12年。医生把带回的药给公主服了,然后领着她去见国王。大殿里,一个长得高高大大又十分美丽的姑娘站在国王面前。国王拉着公主的手,从头看到脚,乐得合不拢嘴。国王连声夸奖医生有本事,还赏给他很多珍珠宝贝。

故事中的那位印度国王,因为每天都和心爱的女儿在一起,因此对小公主的成长变化的差别感受性就很小。那位医生改变了刺激国王视觉的时间和空间模式,使国王的感受性发生了变化。12年后进行对比,虽是同一个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但国王的差别感受性却提高了。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之分。感受性的强度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是指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对绝对感觉阈限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即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称最小可觉差。对差别感觉阈限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即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大学生宁愿放弃20美元报酬,也要离开实验室—感觉剥夺

感觉对人非常重要,人类一旦失去感觉,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

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也不能维持正

常的心理生活。

感觉是我们关于客观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全部感觉能力,那他就不

可能产生认识,更不可能产生情感和意志。感觉的发展在人的智力培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感觉器官的充分训练和经常运用,就不会有学习和教育,不会有认识

能力的发展。

许多心理学家以“感觉剥夺”实验论证了感觉对于维持我们正常的身心机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的研究工作是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DOHebb)和贝克斯顿(WHBexton )在1954年进行的。他们征募了一些大学生为被试,这些大学生每忍受一天的感觉剥夺,就可以获得20美元的报酬。当时大学生打工的收入一般是每小时50美分,因此一天可以得到20美元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可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而且在实验中,大学生的工作好像是一次愉快的享受,因为实验者要他们做的只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房间里的一张极其舒服的床上,只要被试愿意,尽可以躺在那儿白拿钱。

在实验的过程中,给大学生被试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但除此之外,严格地控制被试的任何感觉输入,为此,实验者给每一位被试戴上了半透明的塑料眼罩,可以透进散射光,但图形视觉被阻止了;被试的手和胳膊被套上了用纸板做的袖套和手套,以限制他们的触觉;同时,小房间中一直充斥着单调的空调的嗡嗡声,以此来限制被试的听觉。

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们本以为实验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安安心心睡上一大觉的机会,他们正可利用感觉被剥夺后的清静安宁,思考学业或整理毕业论文的思路,但学生们不久就发现,他们的思维变得混乱无章,他们忍受不了几天就不得不要求立刻离开感觉剥夺的实验室,放弃20美元的报酬。

实验后,学生们报告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清晰的思索,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活动好像是“跳来跳去”的,进行连贯性的集中注意和思维十分困难,甚至在剥夺实验过后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状况仍持续存在,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还有部分被试报告说,在感觉剥夺中,体验到了幻觉,而且他们的幻觉大多都是很简单的,比如有闪烁的光,有忽隐忽现的光,有昏暗但灼热的光。只有少数被试报告说是体验到较为复杂的幻觉,比如曾有一个被试报告说他“看到”电视屏幕出现在眼前,他努力尝试着去阅读上面放映出的不清楚的信息,但却怎么也“看”不清。

自此后,许多学者发展出了多种形式的感觉剥夺实验研究方法,所有的实验都显示了在感觉剥夺情况下,人会出现情绪紧张忧郁、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甚至各种幻觉、妄想,最后难以忍受,不得不要求立即停止实验,把自己恢复到有丰富感觉刺激的生活中去。可见,丰富的感觉刺激对维持我们的生理、心理功能的正常状态是必需的,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相应的感觉。

五彩缤纷的世界从何而来—视觉

视觉(Vision)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要想看见东西,就需要光。我们能看到的是可见光,而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我们的双眼能接受的电磁光波仅仅是整个电磁光谱的一小部分,不到七十分之一,波长范围大约为380~760纳米。用380~760纳米的光依次照射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双眼将依次产生紫、蓝、绿、黄、橙、红等各色的感觉;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混合照射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双眼就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经验;而将所有可见光的波长混合起来,则会产生白色。

我们之所以能够产生清晰的视觉这主要是由眼睛各部分共同协调工作的结果。眼睛是由许多细小部分组成的复杂器官,而每部分对于正常的视觉都是至关重要的。人能看到一个具体的物体如树木,是通过光把树木反映到人的眼睛,从角膜进入眼,再通过虹膜(眼前部含色素的薄膜),虹膜通过收缩瞳孔控制光的进入量。例如,光强的时候,瞳孔就收缩到大头针头大小,以控制过多的光进入。光弱的时候,瞳孔就放大以便进入更多的光。然后,光到达晶状体,晶状体把光投射到视网膜上。

健康的眼睛能根据物体的远近自动调节。看近物时,眼睛的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加。看远物时,睫状肌松弛,晶状体凸度减小。

晶状体后面和视网膜前是玻璃体,它含有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叫玻璃状液。光通过玻璃体进入视网膜。视网膜覆盖眼睛的三分之二,控制视觉宽度。视觉清晰时,光能直接聚焦在视网膜上。如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或后,视觉就会模糊不清。

视网膜由几百万个专门从事接受光的细胞组成的,叫视网膜杆锥体,它把光变成电流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送到脑部。视网膜杆锥体有在黑暗中观察和识别各种颜色的功能。位于视网膜中部的黄斑是锥体最多的部分。黄斑中部的小凹状体是锥体最集中的地方。黄斑负责中心视觉,能识别颜色和物体的细节。

视网膜周围主要是杆体,能在黑暗中观看,能识别运动和两侧的物体。视神经位于视网膜后面负责将接受光细胞的信号传送到脑部。每只眼睛传送的形象信号略有差别,图像是倒置的。到达脑部,图像就矫正过来,形成一个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