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全集)
10348500000024

第24章 马尾风波(2)

杨鼎勋部是整编的洋枪队,为了全面接管洋枪队,李鸿章在上海跟英国人斗智斗勇,最后让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贺布将洋枪队指挥权拱手相让。洋枪队被整编到杨鼎勋部后,一下子成为淮军的精锐之师。淮军精锐部队在两江总督府的屁股还没有坐热,奕又将其调走了。这等于架空了李鸿章。

李鸿章突然意识到奕的如意算盘:用李鸿章牵制曾国藩,然后调走李鸿章的部队,让淮军精锐尽归爱新觉罗皇族掌管。一石二鸟的布局才刚刚开始,奕决定将没有大军且跟曾国藩剑拔弩张的李鸿章赶到河南的战场之上,由北京派的吴棠接替李鸿章的两江总督。

奕将曾国藩跟李鸿章调离两江,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要掌控江南制造总局跟金陵制造局。早在1862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就在天津训练禁卫精英,并聘请英国军官组建洋枪队。当时英国军队已经有现代化的火炮,崇厚在天津大规模仿制外国炮车,试铸炸炮。崇厚在天津高调搞军事工业,甚至可以直接从北京拨款,可是规模上不去,所以一直没有办法组建天津洋炮局。

1864年6月2日,奕以“议政王”的身份向同治皇帝上奏折,要派禁卫军中的炮兵精英到苏州洋炮局学习炸炮、炸弹以及各种军火机器的制作,以及制器之器的使用。奕当时谋划禁卫军精英学成之后,再向所有八旗部队推广。奕对禁卫军精英们到苏州学习很有信心,他跟皇帝说:“半年后,当能自出机杼,为他处设局制器之先导。”

天津尽管有英国的军官,可是军火制造水平相当有限,跟马格里他们没法相提并论。在军事工业技术缺乏的情况下,奕对崇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奕挑选精英到苏州学习制造军火以及军工设备的技术,就是要在天津开设军工企业,他要给已经没落的八旗部队提供最先进的现代化军事装备,让满洲劲旅重振雄风。在“叔嫂共和”均势下,只有让八旗部队起死回生,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绝对领袖,也只有抓住八旗军权才能真正主宰帝国命运。

禁卫军精英们在苏州很快学成北上,奕以总理衙门的名义给崇厚下令,要求崇厚在天津兴办军事工业企业,主要造枪炮。崇厚训练禁卫军的时候,武器都是购买的,尽管也督造过火炮,但是对开办工厂进行规模化生产就很外行了。崇厚将天津制造局的筹建委托给了密妥士。密妥士是英国领事官密迪乐的弟弟,曾经担任过法、荷、比、普鲁士等国驻华领事的翻译。

密妥士是个大手大脚的人,他给崇厚开列了一份建厂清单:购买国外机器、雇觅外洋工匠、所需船价费用等项约计需银10余万两。李鸿章设立江南制造总局的时候,购买旗记铁厂才花了4万两,密妥士一开口就给崇厚开了10万两的预算清单。崇厚是奕的铁杆儿盟友,天津制造局开办关系到禁卫军的现代化军事装备,也是自己重振、掌握八旗劲旅的制胜砝码。奕马上就给总税务司赫德下令,将天津、东海两关应解户部两成之款,改拨天津局,专办军器火药。

关税征收需要时间,天津制造局的第一笔启动资金从何而来?奕立即召集总理衙门与户部联席会议。户部当时穷得叮当响,哪里还能拿得出银子给天津制造局。联席会议开了几天几夜,总理衙门终于将目光盯向了阿思本舰队。根据阿思本舰队解散的约定,英国人变卖轮船后,要将轮船款项划拨给大清帝国。当时,英国人在香港卖掉了轮船,有8万两白银要划拨给户部。[8]

天津制造局的资金问题解决了,奕立即又以总理衙门的名义给皇帝上奏折,让李鸿章派熟悉军火制造的管理人员北上。[9]同治皇帝很快就给李鸿章发了上谕,尽管上谕中没有明示要他派谁,但李鸿章已经明白了奕的心思,他们是要丁日昌北上天津。

淮军精锐调离两江、吴棠觊觎两江,一旦奕的谋局成功,两江地界上的军工产业都将成为奕掌握枪杆子的重要筹码。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感叹道:“内廷斟酌之苦心。”[10]现在师生俩别无选择,只能放下恩怨再度联手。

王爷的新猎物:马尾船政

师徒联手

李鸿章在总督府如坐针毡,提笔给远在徐州城的曾国藩写信。

吴棠跟李鸿章是老乡,尽管两人表面上关系不错,在这之前也号称是金石之交。可是奕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只要李鸿章到了河南剿匪前线,吴棠立即就会跑步进入两江总督府,两江人事、军政大权将全部落入奕手中。曾国藩率领的汉族武装剿灭了南京的太平天国,在帝国中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所以李鸿章希望曾国藩能够就两江人事“熟筹密陈”。

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写信的时候内心是矛盾的,奕的“议政王”头衔被慈禧太后褫夺了,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军政大权,一定会加速对汉族武装集团的渗透、控制,寻求对抗慈禧太后的政治筹码。两江军政大权的背后就是财富,要想东山再起就得依靠两江。李鸿章此时跟曾国藩合作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个时候老师在前线,手握重兵,慈禧太后会有所忌惮,奕更会忌惮。可跟曾国藩合作,自己在两江的布局就会重归湘军集团。

紫禁城的波谲云诡令李鸿章真切地感受到了政治的险恶,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利益与利用。

李鸿章给曾国藩提交了一份新的两江人事名单:李瀚章担任江苏巡抚兼南洋通商大臣,[11]丁日昌担任类似财政厅厅长角色的江苏布政使。

李鸿章的算盘是,即便吴棠总督两江,只要李瀚章控制了两江重地江苏,丁日昌控制了财政大权,两江依然在淮军集团手上。李鸿章在信中还提出了一套更为露骨的人事安排:李瀚章署理两江总督,丁日昌当江苏巡抚兼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知道按照哥哥的资历,只能做个代理总督,但只要两江位子控制在自己人手上,自己就可以随时回到两江地盘上。

信函快马加鞭被送往徐州城,李鸿章希望老师在人事问题上不要一味地隐忍,尤其是在如此紧要的关头。瞬息万变的官场令李鸿章坐立不安,因为在给曾国藩写信的时候,奕跟他要人的命令已经过了三天,老师曾国藩在这个时候会不会真心跟自己合作呢?如果不合作,吴棠会给他筹集剿匪粮饷吗?如果合作,曾国藩会答应淮军集团独霸两江吗?

李鸿章在总督府坐立不安,书信送出的当天,李鸿章收到李宗羲的一封信函。李宗羲在信函中提议,现在曾国藩率领淮军在山东剿匪,淮军将士多有掣肘,李鸿章身为淮军领袖,领兵剿匪自然事半功倍。曾国藩回师南京,坐镇两淮,为剿匪大军筹粮筹饷。如此一来就断了爱新觉罗王族瓦解汉族武装集团的计划。

李鸿章对李宗羲可是敬畏有加,这位曾国藩的部下在湘军攻克南京后,迅速接管征收商业税的江北厘金局,成为曾国藩搂钱的筢子。李鸿章提出的人事方案中,让丁日昌担任江苏省布政使,其实就是直接夺了李宗羲的饭碗儿。

李宗羲自然不想让丁日昌取代自己的布政使之位,他了解到李鸿章给曾国藩的信已经发出,但是他知道他给李鸿章提出的新的人事方案,李鸿章也会如实跟曾国藩通报。因为李鸿章在奕的逼宫下,希望得到曾国藩的支持,如果曾国藩不支持他,吴棠把持了两江,曾国藩最多就是解甲归田,可李鸿章辛辛苦苦打造的淮军集团却会失去根基,到时洛阳剿匪前线就是淮军瓦解的墓场。

李鸿章非常清楚李宗羲自保的目的,他必须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方面将李宗羲的建议告诉曾国藩,一方面又要让曾国藩无法选择李宗羲的方案。11月4日,李鸿章再次提笔给曾国藩写信,信中陈述了李宗羲的方案。李鸿章在信中很委婉地说,当初曾国藩出征山东,已经向朝廷说不再回任两江总督,所以自己在第一封信中就没有提及。

曾国藩对朝廷的承诺是李鸿章最好的借口,另外按照现在奕的野心,还是不要急于对调。可是自己不走,朝野上下就会嘲笑李鸿章不管国家安危,贪恋权位。李鸿章在信中虚与委蛇,提出按照李宗羲的意见,相互对调,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自己赴山东剿匪,如此一来朝廷难以掣肘,汉族武装集团后路大局满盘俱活。

李鸿章的这封信无疑将了曾国藩一军。曾国藩之前已经向朝廷表明不回两江,现在因为奕插手两江,自己突然要跟李鸿章对调,这更容易引起朝廷猜忌。李鸿章万万想不到,他在给曾国藩写信的11月4日,曾国藩同时也在给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写信,他也为朝廷调李鸿章到洛阳剿匪大伤脑筋。尽管李鸿章一度克扣自己的军饷,可他真要调离两江,由吴棠来执掌的话,那么前线粮饷供给将更糟糕,可是自己如何跟朝廷建议李鸿章的调令暂缓呢?

曾国藩在收到李鸿章第一封信函的时候很是失望,淮军将士在山东战场消极殆战,徽州的淮军将校蠢蠢欲动,大有闹饷风潮的危险,而捻军在曹州境内烧杀抢掠,曾国藩苦心布局才抽调了6000人马,从徐州城兵发曹州[12]。战场上一塌糊涂,两江地盘现在成了北京派争夺的筹码,李鸿章言辞恳切希望自己安排两江人事,可是他第一次提出的人事方案,完全将湘军集团排除在两江之外。湘军集团八年抗战,曾氏兄弟解甲归田,可还有一大帮兄弟在政界、军界,曾氏兄弟需要为兄弟们谋一个美好的未来。

令曾国藩欣慰的是,李鸿章听取了李宗羲的建议,提出了互调的方案。曾国藩在11月7日给同治皇帝写了一份奏折,提出李鸿章不宜去洛阳,应该继续留在两江,为剿匪大军筹措稳定的粮饷。

李鸿章现在难以理解曾国藩的寂寥,当他了解到朝廷将曾国藩的折子留中不发后,决定亲自给同治皇帝写一份奏折。11月25日,李鸿章斟酌再三,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出:部队没办法远调,粮饷也没有办法专项筹措,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军火难以供应多条战线。[13]

奕早已预料到两江地盘争夺惨烈,李鸿章的这份奏折让奕意识到,曾国藩跟李鸿章师徒之间可以离间,但当他们有着共同利益时,又会联手。没有枪杆子的爱新觉罗皇族,已经成为汉族武装集团的附庸。左宗棠在福建马尾的行动,让奕看到了一个更好的棋局。

赫德阻挠左宗棠

一位头戴蓝宝石顶戴,身穿九蟒五爪蟒袍,胸前绣着孔雀补服的官员,急匆匆跨进了闽浙总督府,直奔总督府内堂。

这位官员可不是一般的官员,他可是左宗棠的财神爷,在江南是享有盛名的富豪,他就是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是小伙计出身,跟杭州巡抚王友龄关系密切,在太平军攻破杭州之前,已经混到了杭州粮道的位置。太平军攻占杭州城后,已经身为江西候补道的胡雪岩,转身带领粮队直奔江西,迎接楚军大帅左宗棠。

胡雪岩的千里迎楚军让左宗棠感动莫名,左宗棠在1862年2月26日给同治皇帝写了一封推荐信。左宗棠跟皇帝说,部队已经进入浙江境内了,大军所有粮饷供给需要设立粮台转运,以资接济。左宗棠推荐了一堆人之后,话锋一转,说有一位浙江籍的江西候补道,叫胡光墉(胡雪岩字光墉),急公慕义,勤干有为,现已经到江西了,可以委托办理粮道业务。[14]

左宗棠的一封推荐信,立即让胡雪岩成为楚军的粮草大总管,当时身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的奕替皇帝下达了胡雪岩的新官职任命。[15]左宗棠的大军进入浙江境内后,胡雪岩的家业开始壮大,钱庄、药房也进入快速扩张期。左宗棠挥师福建的时候,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已经在全国多个省份开设了分号,福州自然成为扩张的重点。

胡雪岩跟随左宗棠进入福建的时候,官职已经升到了按察使福建补用道。这个官职可不像唐廷枢他们那样是花钱买的,而是货真价实一步步混出来的。按照大清帝国官职品级,胡雪岩已经是分管福建官吏的正三品大员了,只是没有上任而已。胡雪岩根本就不在乎上任的问题,他要的就是这个头衔,因为他还有庞大的生意需要料理。

胡雪岩深知左宗棠的艰难,他在杭州的时候就一直实验小火轮,当时已经晚了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三年,可是杭州的实验速度极慢,法国人德克碑说是轮机的问题。左宗棠立即派德克碑到法国去采购轮机。正因为德克碑的采购,引发了轩然大波,赫德串联北京各路势力,抨击左宗棠的造船行动,甚至动用了英国政府力量来干预左宗棠的计划。

德克碑(Paul-Alexandre Neveued'Aiguebelle),出生于法国巴黎,踏上中国土地之前是法国海军少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来到中国。1862年,德克碑跟宁波海关税务司日意格联手组建了常捷军。1863年,驻上海法国海军舰队司令伙恭任命德克碑为常捷军统领。在跟左宗棠合作的过程中,德克碑颇为卖力。左宗棠向朝廷请功,朝廷特授德克碑提督衔,赏黄马褂。

一位小小的法国海军少尉,两年多就混到了提督将军,德克碑可谓官运亨通。在剿灭太平军的战争结束后,德克碑就面临着失业的危机,因为大清帝国不希望英法雇佣军留在国内。德克碑跟左宗棠表忠心,希望继续留在中国效犬马之劳,甚至愿意仿效华尔,自愿加入中国国籍,留辫子穿马褂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