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10348200000001

第1章 思考死亡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但它是一部哲学著作,这就意味着,我们将要讨论的主题有别于其他关于死亡的书可能涵盖的主题。所以,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谈谈我们不会讨论哪些话题。你也许期待或希望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会讨论这些话题,这很合理,但是我不会去讨论它们,所以你马上就能意识到这是不是你要找的书。

说到我们不会讨论的话题,我主要想到的是关于死亡的本质或现象的心理学、社会学问题。比如,一本关于死亡的书可能会详细地讨论死亡的过程,或人们慢慢接受自己终有一死这一事实。我们不会谈论这些。类似地,我们也不会谈论悲伤或丧亲之痛的过程。我们不会讨论美国的殡葬业,或我们对待死亡的恼人态度,或我们如何倾向于避免面对死亡。这些话题都很重要,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会去讨论它们。

那么,我们将讨论什么呢?我们将讨论开始思考死亡的本质时出现的哲学问题,诸如:我们死亡时发生了什么?不过,为了着手谈论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我们是什么?人是怎样的一种实体(entity)?尤其是,我们有灵魂(soul)吗?

在一开始,我还要解释一下,在本书中我把“灵魂”当作一个哲学术语来使用。我用“灵魂”一词指某种非物质的(immaterial)、完全不同于我们肉体(body)的东西。所以,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有非物质的灵魂,即某种在我们的肉体死亡后会存活下来(survive the death of the body)的东西吗?如果没有,这对死亡的本质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死亡时发生了什么?

我们还会问:我死后仍存活下来(survive my death)需要哪些条件?事实上,我们要问,普遍说来,对我来说活着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对我来说活着,好比说今晚活着是什么意思?这大体上就是我问这个问题的意思。在明天下午的某个时候,某个人会坐在我的电脑前写这本书,我当然会假定(并且希望!)那就是我。但是,如果说那个明天坐在这里打字的人,跟今天坐在这里打字的人正是同一个人,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这是人在时间中的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问题。显然,我们如果要恰当地思考死亡和存活,以及我死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首先要弄清个人同一性的本质。

本书的前半部分将用大部分篇幅来讨论灵魂的存在、死亡的本质以及死后存活的可能性等问题,然后我们会回到价值问题上。如果死亡真的是终点,那么死亡会很糟糕吗?当然,大部分人很有可能会立刻认为死亡是很糟糕的。但死亡为何会那么糟糕,这其中有哲学之谜。

现在,我要试着让你马上感受一下死亡的一个难解之处。假设我死后就不存在了,如果你想一想,你很难看出死亡为何对我来说会是一件坏事。毕竟,当我死了之后,死亡对我来说好像不可能是坏事:对于某种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怎么会发生任何坏事?如果我死后,死亡对我来说不是坏事,那么它对我来说怎么会是坏事呢?毕竟,现在我还活着的时候,看上去死亡对我肯定不会是坏事!

别担心,我不会努力劝服你,说死亡不是坏事。但是我们将会看到,要准确地厘清死亡到底坏在哪里,以便看到死亡怎么可能是一件坏事,这是要下点儿功夫的。(还有个问题值得一问:是否不止一点使死亡成了坏事。)现在,如果死亡真的是一件坏事,那么你可能会问,永生不朽(immortality)会不会是一件好事?这是我们将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普遍来说,我们要问的是:我将会死掉这一事实将怎么影响我活着的方式?对我会死掉这一事实,我应该持何种态度?比如,我该不该害怕死亡?我该不该对终有一死这一事实感到绝望?

最后,我们会转向自杀问题。许多人认为,鉴于生命很有价值、很珍贵,我们永远都没有道理去自杀。毕竟,那是在放弃你所能拥有的唯一的生命。所以,在本书的最后,我们会考察自杀的理性和道德(或者,也许应该说是自杀的非理性和不道德)。

上述这些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对于熟悉相关哲学术语的人,可以粗略地说,本书的前半部分是形而上学,后半部分是价值理论。

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撰写哲学著作的方式,尤其是这样的导论读物。在第一种方式中,你只是简单地列出各种可选立场,从正反两方面辩论,而你尽量保持中立。你不会一开始就公开站在某一边,而是避免暴露你接受的特定立场。这是第一条道路。但你也可以采取一种非常不同的道路。要提醒你的是,在本书中我将采取第二条道路。在第二条道路中,你会告诉读者你所接受的观点,并为这些观点争辩,竭尽全力地为它们辩护。这更接近于我接下来的做法。我将形成一种特定的思想路线,并为之做出辩护。也就是说,关于我将讨论的问题,我持有一套观点,而我在本书中将努力说服你认为这些观点就是正确的。

为了帮你迅速弄清这些观点,我首先要描述一下跟它不同的另一套观点,那是许多其他人所接受的观点。这种常见观点包含了许多逻辑清晰的主张。从逻辑上说,你可以相信这套主张中的一些而非全部,也有许多人确实全盘接受,由此我估摸着你也很有可能相信至少其中的一些主张。

这套常见的观点是这样的。首先,我们拥有灵魂。也就是说,我们不只有肉体,我们不只是一块块肉和骨头。相反,我们还有一部分,也许正是那核心的部分,某种不只是物理的(physical)东西,它是我们精神的、非物质的部分。如我所说,在这本书中我将称它为灵魂。大部分人都相信有灵魂,或许你也相信。大部分美国人都相信存在着某种非物质的灵魂。这种常见的观点接着认为,由于这种非物质的灵魂存在,我们很有可能死后仍然活着。死亡是我们肉身的灭失,但是我们的灵魂是非物质的,所以在我们死后会继续存在。当然,关于死亡有许多我们无法了解的东西,死亡是终极之谜。但是,不管你是否相信有灵魂,你可能至少会希望存在灵魂,因为那样你就很有可能死后仍活着。毕竟,死亡不仅是坏事,还可怕到令我们希望永远活着。永生会是多么美妙。如果有了灵魂,至少就有永生的可能。无论如何,我们希望如此——我们是不朽的灵魂——不管我们是否知道实情。如果没有灵魂,如果死亡真的是终点,那事情真是坏透了,以致我们显而易见的、恰当的、普遍的反应,就是带着恐惧和绝望面对死亡的前景。最后,鉴于死亡是这么可怕,生命是这么美好,放弃你的生命就永远都是没有道理的。因此,一方面,自杀总是非理性的;另一方面,它总是不道德的。

我刚才说了,这些是关于死亡的本质的常见观点。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在这本书中证明,这套观点是相当错误的。我要试着让你相信,没有什么灵魂;我要试着让你相信,永生不会是一件好事;畏惧死亡实际上不是对死亡的恰当反应;死亡并非特别神秘;自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既理性又合乎道德。我认为常见的对死亡的想象是相当错误的,而我的目标是,让你们也相信这一点。

很自然地,我希望到这本书的最后你会同意我的观点。毕竟,我认为自己为之辩护的观点是正确的,我非常希望你最后相信这一事实。

但是我还要说,对你来说,关键不是最终同意我的观点,而是要为自己思考。归根结底,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邀请你严肃、认真地思考死亡,以一种大部分人从未采用过的方式去面对它、思考它。如果在这本书的最后,你没有同意我的某个主张,那就随它去吧,我已经很满足了。好吧,我不会完全感到满足,但是至少我会感到很大的满足,只要你真的思考过了这许多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论证。

在开始之前,我要再说一两点。首先,我已经解释过,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基本上,这意味着,我们将试着用自己的推理能力来仔细思考,关于死亡我们能知道什么,或者能弄清楚什么。我们将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死亡。

所以,我需要说清楚,有一种证据和论证我们不会在本书中使用,那就是诉诸宗教权威。当然,你可能已经相信来世的存在,可能相信你死后将继续存活,可能相信永生。当然,你可以相信所有这些东西,因为你的教堂就是这么教你的。没关系。我的目标和意图不是让你脱离你的宗教信仰,或者反对你的宗教信仰。但是我确实希望先说清楚,在本书中我不会诉诸宗教论证,不管是天启,还是《圣经》的权威,还是你信奉的什么。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个巨大的假说。如果我们不得不从世俗的视角来思考,那么关于死亡的本质我们将得出怎样的结论呢?相对于神圣启示给出的权威答案,只使用我们自己的推理思考能力,我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如果你刚好相信神圣启示,不妨换个时间再讨论,我们只是不会在这里争论它。

最后,我要解释一下“这是一部导论性哲学著作”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本书没有在话题中预设任何背景,但这也并不等于说它好懂。实际上,其中一些材料是很难懂的,有些思想可能很难一下子就把握住。事实上,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把某些部分读个两遍会很有帮助。当然,我不是真的指望你这样做,但要提醒你:哲学是很难懂的。

我还要强调,“这是一部导论性著作”有其第二层含义,即我们将要讨论的每个话题都可以延展开来。它们都可以用长得多的篇幅加以追问,超出我们将要考虑的论证之外,总是有更深入的论证。许多这样的论证很快都会变得极其复杂,复杂到无法在这样的著作中加以讨论。对于我们将要考察的每个话题来说,确实都是这样的。

所以读完之后,不要以为关于这些话题我的意见都已经是定论了。其实,它们更像是初步观点(first words)。但是,当然了,初步观点会是很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