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阻挠停战谈判
美国不仅不让台湾“出兵”,限制朝鲜战争规模,且在内外压力下,要尽早结束战争。这当然使从战争中获得巨大好处的台湾感到不安,因此,蒋介石又把注意力从“出兵”转移到和谈上。
自1951年3月,朝鲜战争开始在“三八线”附近出现僵持的局面。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勇猛打击下,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伤亡惨重,损失巨大。因此,杜鲁门政府遭到来自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批评。在国内,从普通老百姓到国会领袖都指责杜鲁门,出兵朝鲜是个得不偿失的错误决定。在国际上,由于其在朝鲜倾注了太多财力、物力和人力,从而严重背离了“欧洲第一”的原则。美国的欧洲盟国特别是英国也越来越反对战争继续下去。迫于形势,美国政府开始放弃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谋求停战和谈,并把此计划通告了其他参加“联合国军”的国家。
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变化,使蒋介石立即感到了一股不祥的气息。蒋介石明白,朝鲜战争一旦实现和平解决,大陆就会把其军事、政治和宣传力量全部南移,再次集中到台湾这个目标上来。而那时台湾的战略地位就会下降,美国的各种援助会随之减少,美国海军也将失去再为其庇护的理由,稍得喘息的台湾将再次面临大陆巨大的军事压力。同时,如果朝鲜战争结束,美国等国就失去了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借口,新中国极有可能在短期内取代国民党政权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中代表中国的位置,国民党政权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大压缩。
由于上述利害关系,对蒋介石而言,朝鲜战争当然是打得越激烈,持续时间越长,中国与美国结怨越深,对他越有利。因而,他千方百计地阻挠朝鲜停战谈判的进行。他通过各种场合发表谈话,危言耸听,警告联合国警惕“共产主义侵略者”在朝鲜停战后,会在其他地区发动新的战争。1951年10月4日,他在接见美国合众国际社副总经理巴索·洛谬时说:“自由世界人民应知,对于“共匪”之和平之论调及甜言蜜语不可轻信。就一个军人之观点而言,如果联军能在北韩彻底而决定性地击败“共匪”军队,则对于亚洲及整个世界之和平,将为最大之贡献。余希望联军之军事长官,能有充分权力导致胜利。如此,则在不久“共匪”选择之其他战场上,联军始不致再遭遇目前在韩之匪军。”【36】“外交部长”叶公超在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谈时说:“如果联合国不争取实现它在朝鲜的预定目标,而是接受现时战线的停战,那就是对联合国道义立场的致命打击,不仅使朝鲜人民而且使所有亚洲自由国家非常失望。”【37】台湾媒体更是叫嚣“停战有害论”,连篇累牍地鼓吹对共产主义要“作战到底”,“斩草除根”。
对于蒋介石这些基于自身利益的呼吁,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置之不理,继续同中、朝方面接触。但让蒋介石感到高兴的是,由于距离太远,致使朝鲜战场上双方在接触谈判的同时,仍在激烈地厮杀。
进入1953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3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在斯大林葬礼上发表谈话,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存,以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一切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呼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朝鲜问题。响应苏联的倡议,中、朝方面代表也决定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停战谈判。一时之间,和平解决朝鲜战争出现了柳暗花明的前景。惧怕朝鲜停战的蒋介石再次积极活动,施加影响,阻挠和谈。4月16日,他亲自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苏联和平攻势的意图及对付办法提出建议。蒋介石认为,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的和平攻势,主要是因为美国“正在执行的逐渐具体化的联合反共政策”,其目的是:“一、赢得时间以便在国内巩固新的苏维埃统治集团的权力,在国外加强对卫星国家的控制;二、给联合国内部带来更大的不和,特别是在英美两国之间的不和,从而使苏联自己处于有利地位,以其在联合国获得的政治利益,来为中国和朝鲜共产党收取侵略的果实;三、为贵国政府与国会之间在联邦预算提交审议时制造困难;四、让美国战俘返回家园,制造民意,要求美军撤出朝鲜,为在联合国再度提出同样要求铺平道路。”
他用很大篇幅分析了停战谈判所造成的诸多“严重后果”:
阁下已经看到,旷日持久的板门店谈判如何使联合国内部产生不和;在谈判过程中,如何因纵容而使共产党的渗透活动在亚洲和南北美洲得以发展;你们自己在朝鲜前线的士兵如何被搞得士气低落,群情激奋;共产党人如何利用僵持局面在前线掘壕固守;尤有甚者,由于长期迁延不决而造成对停战的殷切期望,如何使广大群众把朝鲜停战当作惟一目标,而看不出朝鲜问题的症结所在。总之,板门店的僵局起了对共产党有利的作用,使他们从西方国家获得了主动权。
因此,蒋介石建议艾森豪威尔:“和平攻势固应按表面价值予以接受,但必须规定时限,何时达到战场上的停火,何时按照联合国的既定目标和在合理满足自由朝鲜人民意愿的情况下,政治解决朝鲜问题。”他最后还向艾森豪威尔表示:“苏联目前提出的和平倡议,无论是属于进攻性或防御性,决不能容许其抵消阁下已经取得的成就,或妨碍阁下已经决定执行的计划,在这方面我愿保证全力合作。”【38】
蒋介石这封信的实质是敦促美国坚持强硬政策,取消板门店谈判,或开出中朝方面难以接受的条件,迫其就范,从而达到使谈判无疾而终,再走上沙场决战的目的。
但是,美国政府却没有采纳蒋介石的建议。艾森豪威尔在致蒋介石的复信中一面说明,美国“并未忽视朝鲜所包含的根本问题”,共产主义阵营的和平攻势“并不意味着共产党世界有了主动权”,以打消蒋介石的疑虑。艾氏还同时说明,对苏联的和平建议不能断然拒绝:“不是和平倡议不受欢迎”,而是“必须给他们以表明诚意的机会,但诚意必须确实而且始终如一地逐步表现于行动,这是继续谈判的必要条件”,表明美国将不改变既定政策,继续在朝鲜的谈判。
美国执意和谈,放弃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还使李承晚政权感到了危机。因而,李承晚不断以退出“联合国军”为要挟,向美施加压力,反对美国同中、朝联军的和谈,并要求美国如果坚持谈判停战,则必须保证在停战协定达成前,签订一项美韩军事协定,以确保美国在停战后能继续对韩国的安全负责。
李承晚政权的危机感使蒋介石看到了台湾可怕的未来,同病相怜的他急不可待地站在韩国立场上,为李承晚辩护,联手向美方施加压力。6月7日,李氏宣布韩国处于“半紧急状态”,命令国防部长召回正在美国受训的全部韩国陆军军官,号召全国继续作战,独立向北推进,统一全朝鲜,以抵制“联合国军”司令部正在与中朝联军进行的谈判。同一天,蒋介石也致电艾森豪威尔,就朝鲜问题和远东局势要求美国慎重考虑。他要求美国政府严格坚持原定的目标,“即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和民主之朝鲜;为共同捍卫联合国之目标,继续给予韩国道义上支持及军事上援助,以确保其安全;确实兑现联合国司令部代表于板门店谈判中作出之保证,即停战后举行之任何政治会议,范围应仅限于讨论朝鲜问题”。蒋介石提出,如果朝鲜停战实现,亚洲国家安全仍然受到威胁,美国政府应考虑对“亚洲反共国家”给予强有力的保障,“而于受苏联与中共直接威胁之国家,即中华民国、泰国及印度支那,尤应给予有效援助,以增强其国防军力。为确保亚洲和平,美国政府似有必要声明拟与上述直接受威胁国家,缔结双边和多边共同安全条约,并声明适时帮助组织成立所有亚洲反共国家之总组织”。【39】此信道出了蒋介石的本意,要求美国给台湾以更多的援助、更确实的安全保障。
6月23日,他二次致电艾森豪威尔总统,老调重弹,为李承晚呐喊,希望美国在签订停战协定前,先签订“美韩共同安全条约”。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所受的损失越来越大,而来自国内外的指责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谋求朝鲜停战,以尽快从该地抽身成为其既定方针。然而,台北方面却逆势而行,喋喋不休,与李承晚一唱一和,从中作梗,终于惹怒了美国人。6月25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通过其驻台“代表”向蒋介石传话:李承晚企图迫使联合国和美国军队继续留在朝鲜作战是不会成功的,如果他坚持这样做,联合国及美国对朝鲜的“义务”将留给李承晚的军队独自承担;同是,如果由于美国撤军而造成朝鲜的军事惨败,毫无疑问,美国届时将重新考虑其对台政策;而所谓的“重新考虑”,杜勒斯把它解释为“第一步即可能导致缩减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援助”。
也许蒋介石从传话中嗅到了一股火药味,台北方面的蒋介石于是改变口径,并向美国方面反复解释。6月27日,他通过顾维钧匆忙向杜勒斯解释致艾森豪威尔电的原因:【40】
我所希望的是弱小国家的地位不会最后成为强大侵略者的牺牲品。这样就不至于在小国和弱国中有损美国的领导声望,同时也不会鼓励侵略者去发动其他侵略战争。这种侵略战争最后会导致人类的第三次最大灾难……如果我的真诚建议得不到充分理解,我将深感遗憾。
7月8日,蒋介石在会见美国驻台“大使”蓝钦时又解释了其立场,“我们无意鼓励韩国的李总统,因为在我们方面是赞成停火的,而且希望它成功”,“韩国应该得到安全保证,如果韩国已获得安全保证,但仍坚持在三个月之后看到政治会议未带来任何结果时,即执行诉诸武力统一的政策,则韩国的这种态度是不合理的”。【41】这里,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间接地批评了李承晚,并向美国表明了自己与李氏之间的距离。
23日,蒋介石又对新闻界重申,他不反对韩境停战,他所坚持的是美国应在韩境停战后,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实现,都“应以军事援助畀予共产主义威胁下的各个国家”,同时与所有正遭遇和即将面临““共匪”压迫的亚洲国家,包括自由中国在内,订立范围较为广泛的安全公约”,而他所主张的“军事援助”并非要美国向共产党国家发动直接战争,而是向目前反共之国家提供援助。易言之,美国可以援助他人反共,如援助台湾、韩国、越南、泰国,“如此即可迅速使中国大陆上情形基本改观”。【42】
蒋介石很清楚,缺少了美国人的保护和援助,台湾的国民党很难生存。相比之下,与其得罪美国倒不如远离韩国,于是,蒋介石改变了其反对和谈的立场,把目光转向他处。
四 劫掠志愿军战俘
朝鲜战争已给台湾提供了起死回生的机会,但蒋介石幻想从中获得更多利益,先是谋求“出兵”参战,继而阻挠和谈均以失败而告终。朝鲜停战在即,无奈之余,蒋介石又把目标转向了战俘问题。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在俘虏大批美军的同时,也有志愿军战士被俘。蒋介石认识到,如果把这批战俘弄到台湾以补充国民党军,无疑是一支有生力量。同时,也可将战俘作为攻击大陆、说明台湾是“人心所向”的人质。因此,他千方百计要把这批原本与其毫不相干的战俘抢到台湾去。同时,美国为了武装台湾,也故意阻挠战俘的遣返。在美国帮助下,国民党特工跑到战俘营中对被俘志愿军官兵威逼利诱,强迫他们刺字、写血书、宣誓“反对共产党”,要求到台湾而不回大陆。美国则以此为借口,在谈判桌上反对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方法,先是提出“一对一”遣返,后又提出“自愿”遣返,企图在“自愿”二字上做文章。为了使朝鲜半岛尽快实现和平,中、朝双方做了很大妥协,同意了这一原则。但双方还协议,那些不愿遣返者应在协定生效两个月内交由“中立国”监管,让双方各自派代表前去劝说,劝说无效后仍交回“联合国军”,就地释放,由战俘们自己选择其所去之地。这样,在国民党特工人员的威胁策动下,美国与韩国方面强制扣下了一批志愿军战俘,这些“不愿”回大陆的战俘,被交给“中立国”监管。
为了把这批战俘顺利劫回台湾,台北方面加紧了活动。一方面国民党特工继续在战俘中进行各种策划,并在战俘营建立了特务组织,以制造所谓的“民意基础”。作为第一步,6月28日少数人盗用“全体战俘”的名义写血书一封呈蒋介石,要求蒋准许他们在释放后参加国民党军,吁请蒋介石设法使他们早日获释,“俾能归往自由中国,并保证为反攻大陆的国军先锋”,血书还表示反对提名波兰、捷克及印度为中立国,将以武力反抗试图把他们遣返大陆的任何人;反对共产党代表进入战俘营,威胁要“杀死”每一个进入战俘营的共党代表及亲共的中立国代表。【43】从其用词及态度看,这份血书完全是台湾一手炮制出来的。
第二步,蒋介石请求李承晚帮忙,确保关押的部分战俘能到台湾。7月12日,李承晚在同美国助理国务卿劳勃森会谈后声明,“关于战俘方面,吾人重申吾人的决心,即任何俘虏不容许受制于敌人,即在规定终止时,一切希望避免返回共区之战俘,应在韩国释放,而反共的中国战俘,应予遣送他们所选择的目的地”,这也给战俘们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第三步,蒋介石又出面发表文告,“回应”“不愿遣返者”的“血书”,“对留韩反共华籍俘虏劝勉之文电告已颁发”,表示与美国的合作对台湾利益“无所损也”。【44】鼓励“反共义士”要意志坚定:【45】
亲爱的反共同胞们,自从你们向全世界宣告了你们的反共决心,更不顾一切危难毅然反抗被遣回匪区之后,你们不但获得了自由中国同胞们的敬仰,而且博得了整个自由世界的同情与尊敬。联合国为了支持你们的立场,确定了志愿遣俘的原则,这项原则现在已由双方接受,在停战协定里已有了规定。而且韩国李承晚总统已为你们的自由作负责的保证,今后你们要意志坚定,不受任何诱惑,也不受任何威胁,只要你们能如此做,你们必能获得自由。……
我本人更将密切注视联合国贯彻志愿遣俘的原则,不使你们被逼再回到匪区去。我并且要使联合国依照他们的公开诺言,照着你们的志愿,回到自由中国的台湾来。
美国方面违背协议,袒护国民党,允许他们派大量特工到济州岛战俘营活动,对不愿去台湾的战俘,毒打迫害。蒋介石的文告由他亲自口述录音制片,在华籍战俘营中连续播放,文告原件也被影印在战俘中大量散发。但对中、朝方面前往解说的代表却百般刁难,处处限制。这种行径遭到中、朝方面的严正谴责,他们要求美方制止台湾特工的活动,保证停战协定的顺利执行。
朝鲜战争双方从8月1日开始交换战俘工作,至9月6日初步完成,美方遣返75799人,其中非朝鲜籍5640人,中、朝遣返12760人,其中非朝鲜籍4912人。【46】8月26日,由蒋介石得力助手谷正纲领导的“中国大陆灾胞救济总会”组织了“慰问留韩反共忠贞义士代表团”,在秘书长方治率领下,前往韩国济州岛战俘营进行宣教活动,并先带着63名战俘返回台湾。蒋介石对此十分满意,除派谷正纲、沈昌焕等人前往机场迎接外,并亲自召见方治等人予以慰勉。
有了美国的默许和李承晚的直接关照,蒋介石在内战战场上无法获得的胜利,在朝鲜战场上不劳而获了。1953年11月,在战争双方围绕剩余战俘遣返问题的谈判进入胶着状态时,蒋介石又邀请李承晚访问台北。李承晚的访问名义上是礼节性回访,但蒋介石为争取其在战俘问题上的支持,给予李承晚特殊礼遇,派出16架战斗机迎护李承晚的座机;亲率“行政院长”陈诚、“外交部长”叶公超、“国防部长”郭寄峤、“参谋总长”周至柔等党政要员至机场迎接,并将其安排在自己的官邸吃住;李承晚在台期间除大部分时间由蒋介石夫妇亲自陪吃、陪玩外,还动员了台湾党、政、军、群各个部门宴请、讲演、科会、交流等,以密切感情。而李承晚也十分配合,除了吹捧蒋介石为“全世界最早的反共领袖”、“伟大之先知先觉者”外,更明确表示将在“自由遣俘”的口号下,将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留在南朝鲜和运往台湾,满足了蒋介石的要求。蒋介石认为,李承晚的到访“对于目前之影响并不甚大”,但于今后东亚之前途与台韩之关系影响至大,故对这位亚洲反共盟友热烈欢迎。双方会议中并无多少实质的内容,蒋在日记中反倒是记下了两个分歧:一是在台湾方面初拟双方“联合声明”稿中,有“领导自由世界之美国”的字句,希望能满足“美国好大喜功之优越感”,但李承晚不同意用“领导自由世界”来强化美国的地位,蒋介石只能顺从其意,在最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接纳了韩国的意见。【47】二是蒋介石希望与韩国建立军事合作,但因事先韩国方面已经表示不愿谈军事问题,故蒋虽在正式会议中也不便提及,却又不甘心,便抓住在送李去机场的路上提出,居然得到李承晚的响应,蒋对此十分自得,在日记中记下此一幕:【48】
昨十时,夫妻送李(承晚)至机场途中,余提中韩军事配合行动问题,以其不敢有军事协定,故其力避商谈军事,余在此最后时间不得不顺便一提。只以我国军反攻大陆时,彼韩军亦向北韩进攻,如美国以中韩有否相商军事,吾人皆以相约同时并进之语答之,何如?彼即同意也。余认此问题应为李访台重要之问题,而竟如此决定,是犹不幸中之幸。如余不提,则彼必抹煞过去也。
1954年1月22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宣布释放在韩志愿军战俘,并从23日起,将其中的14207名战俘用美国军舰、飞机分批强行押送到台湾。【4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抗议美国强行扣留朝中方战俘,指出美方破坏停战协定,派遣大量台湾特务在战俘营中进行破坏活动,污辱战俘人格,摧残他们的生命,又强迫他们去台湾,美国必须承担全部责任。
争取到一批战俘到台湾,蒋介石大为得意,他在得到蒋经国报告第一批战俘到达台湾的情况后的日记中写道:“经儿来报,伤患义士昨已由韩空运来台之情绪与民众热烈欢迎,以及招待一万四千名义士之准备完成等事,此为二年来反共奋斗中之重大胜利也。”【50】他于24日发表文告,封到台的战俘为“反共义士”,并借机发挥说大陆军民也如“反共义士”一样向往台湾。同日,蒋介石致电李承晚对其在争夺战俘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51】
李总统阁下:值此韩境反共义士被释放之际,对于阁下不断为华籍义士重获自由所为之努力,本国政府及人民谨表示深切感荷之意。此次反共义士终获脱离共产桎梏,有赖阁下坚定不移之立场者,实非浅鲜,本人深信此一自由战胜奴役之始举,将为自由世界未来辟一坦途。
战俘们被美国军舰运抵台湾时,蒋介石派蒋经国、张其昀、谷正纲等到码头欢迎。台湾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集会,“行政院长”陈诚在会上致词。不久,蒋介石还派“总统府参军长”桂永清代表他前往各“义士新村”及各医院宣慰战俘们。2月4日,他又出面接见战俘代表30人,对他们“慰问勉励”。他说:“你们这次回到自由祖国的怀抱,就犹如被匪绑票日久的子弟,经过了漫长的挣扎和斗争,终于获致了今日,比父兄子弟团圆欢欣更为有意义,有价值,无比快乐和胜利。”他没有忘记台湾的险恶处境,要求战俘们继续努力:“现在是你们反共义士反共抗俄工作的开端,准备从事比以前更艰苦,更要奋斗的工作”,他最后要求全体战俘“为三民主义而奋斗,为反共复国而牺牲”。【52】
战俘们在被胁迫至台湾途中,仍有很多人反抗,拒绝前往。国民党特工将他们拷打关押,甚至把坚决反抗者从船上丢进大海喂鱼。因此,到台湾后,蒋介石首先加强了对他们的思想改造,组织成立了“反共义士就业辅导处”,以蒋经国为处长,“国防部”总政治部副主任蒋坚忍、北部防守区中将副司令官高魁元为副处长,并成立“反共义士就业辅导总队”,将战俘按军事编制编组,由蒋经国的政工人员对他们集中进行反共思想灌输。让他们进行自我清查反省,刺血字、写血书,集体签订《反共救国公约》,举行向蒋介石宣誓效忠仪式,到各地做巡回反共报告,出版各种反共书刊。在经过不到三个月的训练后,除极个别老弱病残者退役外,“国防部”把士官以下的约9000人全部于4月下旬分拨陆海空军,4000名校尉级军官参照国民党原有的军官战斗团,编为“反共义士战斗团”,以台湾北部防守区少将参谋长汪锡钧为团长,由“国防部”总政治部直接指挥,从事对大陆的心战工作。【53】为了笼络他们,国民党政权为这些战俘专门建了“义士新村”,供其集中居住,送伤者入医院,允诺为他们“授田”。台湾报章上充斥着“义士”的反共事迹和到台后受到的“热烈欢迎及优待”。
对1.4万多名战俘被胁迫至台加入国民党军,蒋自是兴奋不已,把它吹捧为其“一声反攻大陆以后,奸匪的残暴武力崩溃的前兆”。【54】1955年1月23日,台湾当局为纪念战俘们到台一周年,将该天定名为“自由日”,发起“条条大路通自由运动”。
朝鲜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第一次直接交锋,曾激起了蒋介石的美丽梦想,他跃跃欲试,企图卷入战争,将战火延至中国大陆,借助外力完成反攻计划,但其请求均被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一拒绝。对此蒋介石感到愤愤不平。他甚至将美国在朝鲜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拒绝台湾“出兵参战”。他曾对人说:“1950年韩战发生后,西方国家因为恐惧苏俄和姑息中共,而反对我们中华民国派遣军队参加联军,于是造成了中共在韩战末期有恃无恐,任意勒索,与反资为主的结果……反之只要我们国民革命军进入战场,即可使匪军在作战中发生政治和心理的影响,在韩国境内,即可以瓦解中“共匪”军了,如由我国军追过鸭绿江,进入东北,则国军不仅是在我们自己中国的民众中间作战,并且在全国人民中,更将激起普遍的反共革命运动,使我们的国民革命军无须后方兵员的补给,而转变联军的有限战争。所以,我认为当时西方国家反对我们中华民国派遣军队参加联军,乃是韩战最后没有结果的一个最大原因。”以国民党军在大陆时期的种种表现来看,其介入朝鲜战争绝不能改变战争结果,似乎无须多言,但蒋介石的这段话却充分表明了他插足朝鲜事务的真实目的,是要从中渔利,重返大陆。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重新认识到台湾的“战略地位”,美国出兵巡航台湾海峡,终于使台湾解除了重重危机,成为其起死回生的关键。抢到1.4万多名战俘到台湾,又成了蒋介石政治宣传的重要筹码。从这一角度上看,蒋介石“出兵”的企图虽被挫败,但他确实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获利者之一。
注释:
【1】《使韩回忆录》,第151页。
【2】董显光:《蒋总统传》,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67年版,第586页。
【3】《中央日报》,1950年6月26日。
【4】《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第50页。
【5】《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50年6月30日,“下月大事预定表”。
【6】《顾维钧回忆录》(八),第9页。
【7】《中央日报》,1950年6月28日。
【8】《顾维钧回忆》(八),第6页。
【9】《使韩回忆录》,第169页。
【10】《顾维钧回忆录》(八),第87页。
【11】《使韩回忆录》,第183页。
【12】《顾维钧回忆录》(八),第46页。
【13】《中央日报》,1950年7月4日。
【14】《中央日报》,1950年9月29日。
【15】《使韩回忆录》,第236页。
【16】《中央日报》,1950年11月14日。
【17】《中央日报》,1950年12月9日。
【18】《中央日报》,1950年12月13日。
【19】《中央日报》,1951年5月18日。
【20】《顾维钧回忆录》(八),第344页。
【21】《使韩回忆录》,第261—262页。
【22】《蒋介石与美国》,第200页。
【23】《蒋介石在美国》,第222页。
【24】《中央日报》,1951年1月23日。
【25】《蒋经国传》,第197页。
【26】《台湾问题大事记》,第43页。
【27】《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50年1月14日。
【28】《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50年7月31日,“上月反省录”。
【29】《中央日报》,1950年8月1日。
【30】《中央日报》,1950年8月2日。
【31】《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50年8月26日,“上星期反省录”。
【32】《中央日报》,1950年8月1日。
【33】《中央日报》,1950年8月2日。
【34】《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50年8月5日,“上星期反省录”。
【35】《中央日报》,1950年8月2日。
【36】《联合报》,1951年10月4日。
【37】《顾维钧回忆录》(九),第439页。
【38】《顾维钧回忆录》(十),第553—554页。
【39】《顾维钧回忆录》(十),第143页。
【40】《顾维钧回忆录》(十),第160页。
【41】《顾维钧回忆录》(十),第173页。
【42】《联合报》,1953年7月24日。
【43】《联合报》,1953年7月1日。
【44】《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53年8月1日,“上星期反省录”。
【45】《联合报》,1953年8月5日。
【46】《台湾问题大事记》,第85页。
【47】《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53年11月28日,“上星期反省录”。
【48】《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53年11月30日,“上星期反省录”。
【49】《台湾问题大事记》,第89页。
【50】《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54年1月24日。
【51】《联合报》,1954年1月25日。
【52】《联合报》,1954年2月4日。
【53】《使韩回忆录》,第358页。
【54】《联合报》,195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