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10213400000002

第2章 前言

2006年10月,我的第一本书《把根留住》出版,迄今为止过去了六年。今天编选这本新的集子,名为《风生水起》,记录了这些年浙江非遗保护的历程和实践。编选文集,出于这么几个目的:一是劳动成果的重新串联凝聚;二是把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把分散的变成系统的,把一地先进的水平推广成为普遍的水平,可供各位同仁参考和借鉴,成为他山之石;三是留给后人品评,汇入历史的江河。把工作的讲话稿编成一个集子,还有一层意义,这是人生心旅的一次整理。回想走过的路,可能曾有过坎坷和崎岖,但面对丰厚的收获,这段路又充满着创造的奇美和追求人生价值的欢欣。

我与非遗结下不解之缘。由于组织的培养,工作的需要,个人的努力,加上历史和机遇的帮助,2002年至2012年,我从时任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和之后任调研员,具体负责民间艺术和之后的非遗工作,到首任省非遗中心、省非遗办、省文化厅非遗处负责人。从兼管分管到专事专职,参与了这一事业进程的全过程,亲历了新世纪以来这一事业由小到大,见证了文化事业的复兴与勃兴。这十年,于我们的意义非同一般。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非遗工作势头强劲。在工作实践中,在艰辛的历程中,我们坚持非遗工作方针,坚持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观念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推进事业的发展。

因为工作的需要,各种场合讲话不断,养成了爱思考、善归纳的习惯。本书的文稿,按“学法讲义、论坛讲演、会议讲话、市县讲评”四讲分类汇编,本来还要加上“培训讲稿”,既因为时间关系,也因为篇幅所限,待以后再说。

第一讲为学法讲义。非遗事业是个新领域,非遗事业的发展迅猛,要跟上形势,要把握态势,要预见趋势,必须加强学习。这些年,我时刻把学习放在首位,学习遵循党的政治工作报告精神,学习贯彻政府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学习领会领导的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后,使非遗工作有法可依,我认真学习和领会精神实质,并结合我省工作实际撰写学习体会,在有关会议上进行宣讲。当然,更重要的是依照法律法规精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保护。《中国文化报》2011年12月22日,以整版篇幅刊发了我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几点体会。这些年,上上下下普遍认为我省非遗工作坚持了正确方向,非遗事业求真务实,卓有成效。这主要受益于大的形势,归功于领导的重视,也在于我们始终以法律精神武装头脑,明确方向。这些年来,我一直注重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指导工作的方法、加强工作的措施,推动实践的发展。

第二讲为论坛讲演。无论是客观环境还是非遗工作本身,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都有许多没吃透而又必须吃透的情况和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和把握,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解决。非遗工作不断深入深化,愈深化提出的问题也愈多。作为参与非遗工作的决策者、执行者,有利条件是知道哪些问题重大,哪些问题在实践中亟待解决,不利条件是缺少知识学问的积累、学术研究的方法,也缺少专门研究的经验。在理论研究上,付出时间和精力,在实践中付出的代价要少,收获要多。不注重理论研究,就缺乏远见。为此,从2005年开始,我省每年召开一届非遗保护论坛,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辩证法原理,加强研讨,破解瓶颈。通过论坛和多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使我们的工作体现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克服片面性、增强主动性、激发创造性。要做正确的事,也要正确地做事。这些年,浙江非遗事业的发展,都可以从理论上找出答案,找到答案。

第三讲为会议讲话。浙江是全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一定意义上说,浙江必须比人家想得早,想得深,想得远。浙江有责任先行先试,也有优势先知先觉。我们遇到兄弟省市没有遇到的问题,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这些年,我们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譬如2009年,就召开了四个会议,浙江省非遗转段工作会、非遗工作交流会、高校非遗研究基地工作交流会、非遗转型升级务虚会;2010年,召开了浙江省传统表演艺术精品培育工作会议、非遗展示馆建设现场会;2011年,召开了浙江省非遗重点工作推进会、非遗数字化建设推进会、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会议。从综合性的全面性的工作部署,转向专题性的专项性的工作会议。事业推进力度之大,工作节奏之快,阶段性重点工作的转换和深入深化,可见一斑,可窥一豹。这些会议或务虚,或务实,或推广新鲜经验,或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找准切入点,明确着力点,巩固探索的成果,加快事业发展步伐。非遗工作富有挑战性,每一步都面临着新的变化,我们边调研,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第四讲为市县讲评。这些年,非遗工作繁杂,事务繁忙,我深居简出,鲜有调查研究的时间。因此,对于有机会参加市县召开的会议,我历来抱着学习和受教育的态度,认真听取会议上各位同志的讲话、介绍和发言,认真记下每一句自以为有价值可寻味的话,边听边梳理思路,这往往是脑力激荡的时候。我省非遗工作,既注重面上打基础,又注重点上求突破。各地做好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奋力爬坡,攻坚克难,为浙江非遗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基层的工作,我历来既要给予肯定,勉励有加,帮助总结概括和提炼经验,也要指出不足和薄弱的环节,往往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还要分析形势,研究趋势,帮助找准定位,指点迷津,指引方向。我常常对基层的同志说,你们出成绩出经验,我们来学习、宣传和推广。

非遗的热潮,是挟带在时代历史洪流中的,迅速升温、快速崛起。从本书中,可以看出新世纪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看出对文化复兴和非遗保护认识发展的过程,看出非遗工作的历史印迹和实践轨迹。非遗事业的推进,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非遗事业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务实中求效益,无论实际效果还是影响力都是深远的。

非遗的学问,是实践的学问。实践无止境,非遗工作水平也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提高。非遗实践的过程,不仅是社会阅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与丰富,同时也是理论上的真切感悟与升华。多年非遗工作的经验,使我体会到,做好非遗工作要善于实践和创新,善于总结和思考,努力实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互动与循环。本书以全省的实践为基础,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非遗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并力求把这些经验系统化和理论化。从非遗保护的深入实践中汲取创新的智慧和真谛,从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中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振兴之路。

准确地说,这本文集,既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培养、锻炼、支持、帮助我的集体,属于激情燃烧岁月奋斗的结晶。由于岗位的原因,我有更多的机会阐发观点、阐述思想。也由于责任使然,使命在肩,我为之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在非遗保护生动实践中,我所能做的极其有限,至多是贡献一点可供选择的思考,提出重点实施的思路,再是认真付诸行动。我常说,我是全省23万非遗普查员中的一份子。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我以我这点“水”,融入了非遗保护的洪流,也为之深感荣幸,深感自豪。由此,我感恩这个时代,我们躬逢其盛。我感谢各位领导的重视和勉励,感谢非遗办各位新老同志的奉献和辛勤付出,感谢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各相关方面的倾力支持。特别要感谢基层丰富多彩的生动实践,为本书思想观点的形成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养分。诚挚感谢王文章副部长在百忙中拨冗为拙作惠序,对我省的非遗工作以及我的努力给予肯定。

本书的文稿,大多数为职务性讲话,有事先有准备的,有即席构思随感而发的。当下的非遗工作对档案建立较为重视,可以根据录音整理文稿。讲稿整理中,除有的应加标题外,重复的地方作必要的删节,时间性较强的部分作相应的技术性文字处理,基本观点不作改动,以尊重历史原貌,也体现汇编的初衷。这些文稿,或曾在工作简报刊载过,多数未公开发表。也有两篇专论文章,两篇媒体访谈,一并编入。

文中的有些提法,譬如非遗产业、传统表演艺术精品、民俗文化的创新、非遗生态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提法,也许似是而非,也许似非而是,随着非遗工作的深化,有关表述也会适当地变化,这也是认识的深化、理论的深化。在实践中有了新的认识,必然会产生新的表述、新的概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深刻了、全面了,新的表述也就会更准确、更科学。如果按现在的认识和情况改写,肯定会准确和科学些,但同时也不符合事物发展本来的面目。

非遗的实践告诉我们,随着工作的深入深化,提出的问题也越多。事业推进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不断探索,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前进。我们今天的实践,只是我们探索的开始,而不是探索的终点。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