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子虚乌有暖香楼
《红楼梦》第五十回回目是“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暖香坞是惜春的住所,名虽动听,可确是小说中一个虚构的处所。而“暖香楼”,则是吴梅在一本杂剧中虚构出来的处所,虽然与惜春无关,但却仍然与一个女子有关。
1906年,二十三岁的吴梅创作了一本杂剧《暖香楼》,按照他自己在序言中的说法,丙午岁,乡居杜门不出,杂取各家笔记读之。他创作的这本杂剧,就是根据明末才子余怀所作《板桥杂记》里记载的一则文人轶事而演绎出来的。原来的故事,书中记载如下:
莱阳姜如须,游于李十娘家,渔于色,匿不出户。方密之、孙克咸并能屏风上行,漏下三刻,星河皎然,连袂间行,经过赵、李,垂帘闭户,夜人定矣。两君一跃登屋,直至卧房,排闼开张,势如盗贼。如须下床跪称:“大王乞命!毋伤十娘!”两君掷刀大笑,曰:“三郎郎当!三郎郎当!”复呼酒极饮,尽醉而散。盖如须行三郎当者,畏辞也。如须高才旷代,偶效樊川,略同谢傅,秋风团扇,寄兴扫眉,非沉溺烟花之比,聊记一条,以存流风余韵云尔。
一个叫“姜如须”的文人,在秦淮名妓李十娘家中留恋声色,不愿出门与朋友交游。两位朋友装作盗贼模样,夜闯李十娘家,惊扰了姜如须的闭门春梦。当然,这是一个文人雅客式的玩笑,在秦淮风物中,自然因这个四百年前的玩笑又颇增风韵。吴梅正是把这个结构简单的风韵旧事,按照杂剧的格式,重新演绎了出来,貌似一本喜剧。
遥想十六岁的吴梅,因追怀戊戌变法六君子,在这六个“乱党”被砍头之后一年即提笔写下《血花飞传奇》,吓得父亲连夜焚稿,深恐因此惹祸。二十二岁时,才完成的《风洞山传奇》,也是写明末抗清的悲烈故事;无论是“血花飞”还是“风洞山”,其忧愤追怀、借古讽今的意味非常明显。生逢晚清的少年吴梅,似乎也一直是个壮怀激烈的热血书生。可此时的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出看似结构简单,毫无波澜的一个文人琐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呢?
吴梅在《暖香楼》杂剧自序中称,暖香楼之作,非独寄艳情,亦且状故国丧乱之态,虽谓之逸史可也。如果按照这个说法,似乎这是以儿女情长为故事线索,借情事映衬史实,以此刻划世态沧桑的剧本。《桃花扇》、《长生殿》等名剧都是这个套路,这是家喻户晓的剧本技法。《暖香楼》自序中的“自圆其说”与这些名剧相比,似乎根本没有相提并论的可能。这仅有一折内容的新派杂剧,不但篇幅有限,难以展开;所采素材本来近乎玩笑,实在看不出任何有寄情于兴亡的意味。
吴梅的“逸史”说,也并不充分。《板桥杂记》中并没有提到过李十娘的住所叫“暖香楼”,只有《桃花扇》里的李香君居所名为“媚香楼”,似乎与此比较接近而已。吴梅自序中提过一句“暖香楼,盖即李十娘所居也”,完全是一笔而过的交代,根本没有线索可循。或许,类似于妓楼之所,都可以叫做“X香楼”的吧。
尽管读者尚有诸多疑问,这个吴梅花一天时间就完稿的《暖香楼》杂剧,第二年即在好友黄摩西主办的《小说林》杂志第一期中刊登了出来。刊登出来的反响应该不错,引来一些报刊的转载。当年《小说林》第三期刊载有一则维权“特别广告”:“本社所有小说,无论长篇短著,皆购有版权,早经存案,不许翻印转载。乃有囗囗报馆将本社所出《小说林》日报第二期《地方自治》短篇,改名《二十文》更换排登;近又见囗囗报馆将第一期《暖香楼传奇》直钞登载,于本社版权大有妨碍。除由本社派人直接交涉外,如有不顾体面,再行转载者,定行送官,照章罚办,毋得自取其辱。特此广告。”
可想而知,《暖香楼》杂剧当年的受欢迎程度。虽然故事内容简单,但因事涉香艳,读者涉奇猎艳之心还是被调动了起来。从开始写《暖香楼》那一年(1906)开始,吴梅给自己的书房取了一个古怪的名字,“奢摩他室”。“奢摩他”是一个梵语词汇,在佛教经典中意为“止”。
吴梅在这一年想“中止”或者“停止”什么呢?在他那间书房中,他真的想心若止水,就此了断什么样的事物呢?他在《暖香楼》序言中提到的“杜门不出”,难道与佛家修炼有关?在序言中谈到一大堆前朝旧事、人情伤怀之类的话语之后,吴梅接着又以一种隐晦的忧怨笔调写道:
余自甲辰以来,颓唐抑郁,江郎才尽矣。今以儿女之事,乃复盗我笔墨。冯妇下车,刘伶赌酒,岂故朝遗事大足以医我懒耶。然而寄托如斯,亦足自伤。或者谓天不为人恶寒而辍其冬,人亦不为穷困而劫其才。吾辈生于斯世,正赖丝竹陶写,步兵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汤若士亦谓其次致曲。而子反以为忧夫子,犹有蓬之心乎。嗟乎,人世之事,犹桴鼓也。击之则声,勿击则平。余不知何所感慨而为此言情之书也。抑亦有托而然也。
吴梅所说的甲辰之年,即1904年,时年二十一岁的他正以饱满的热情,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创作了传奇剧本《风洞山》,为什么会“颓唐抑郁,江郎才尽”?也许是长时间的写作,心生厌倦?“今以儿女之事,乃复盗我笔墨”句中的那个“复”字,说明在此之前,还有因“儿女之事”付诸笔墨的?最后的那句感叹,“嗟乎,人世之事,犹桴鼓也。击之则声,勿击则平”是否说明在此之前,吴梅遭遇了某种“不平”之事,而再操笔墨,以抒心中块垒?最后的那句欲说还休,“余不知何所感慨而为此言情之书也。抑亦有托而然也”,基本上已经否定了《暖香楼》是一本借儿女情长抒写王朝兴亡的历史剧,而又回到了托物言志、借景伤情的个人心路上来。那么,一部短短的《暖香楼》,究竟寄托了吴梅怎样的情怀呢?
一座子虚乌有的暖香楼,有着一段怎样的传奇故事?
第二折:迷楼幻作七宝阁
1910年,苏州临顿路南艺林斋,吴梅的剧作《暖香楼》第一次以木刻本的形式刊行。在此之前,《风洞山传奇》及《奢摩他室曲话》等都是以连载的方式分别发表于报刊之上,尚称不上专著。即便后来《风洞山传奇》也得以结集出版,只是简单的铅字排印,而绝非木刻线装这么古雅、这么郑重其事的做法。
《暖香楼》杂剧,第一次以吴梅专著的形式面世;然而这自费刊刻的工程,只是文人们之间的相互赠阅,没有太大的社会反响。《暖香楼》,这个简单的“香艳”故事,和吴梅那一篇忧怨的序言,在1910年作为《奢摩他室曲丛》的一种匆匆闪现后,并没有再重版或者加印过。毕竟,二十三岁少年的试笔之作,在声誉日隆的曲学家吴梅的众多著述中微不足道。这一座“楼”,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与视野。
1927年,时年四十四岁的吴梅已历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院、东南大学教授,曲学大师之名南北交誉。这一年春,因东南大学停办,他回到苏州。他重新校订《奢摩他室曲丛》,根据自己收藏的各种戏曲善本、孤本,编选出152种,并已与商务印书馆协商妥当,将于次年推出初集、二集。
这一次出版与十七年前的木刻出版不同,商务印书馆采取了更为便捷的铅字排印方式,装帧则仍为古雅的线装方式。也许,那一本《暖香楼》的少年习作,这一次又将改头换面,以铅印线装本的方式再度面世。
这一次吴梅作为学界名人,与十七年前的自费出版自然有天壤之别,出版这么多书籍,不但不用自己掏一个铜板,还要接受商务印书馆一笔数额不小的稿酬。这座“暖香楼”,似乎又要再现于人们的视野中来了。然而,吴梅没有将这本著作辑入丛书。在当年5月,《奢摩他室曲丛》校订工作完成之后,他单独将《暖香楼》拈出,修订完稿后改称《湘真阁》,“暖香楼”从此不复存在。
湘真阁的由来,吴梅仍然没有给出这个名称的“史实”依据。只不过,显然“湘真阁”的名号比之“暖香楼”而言,更为接近晚明史实;因为《板桥杂记》中有交代,李十娘,名湘真。“湘真阁”比“暖香楼”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李十娘”这个人物,而以“湘真阁”命名的这座建筑,事实上在秦淮河边也是找不到的。“李十娘”居所的确切名称,已不可考。
名称可能并不重要,换汤不换药,《湘真阁》仍旧是当年《暖香楼》的内容,只不过这一次吴梅要为其谱曲,从文人的案头清供变为可唱可演的真戏剧。他亲自将当年的《暖香楼》全文抄录,每一段曲词旁加注工尺谱,并将原有的内容分为四折,成为一本完全遵照元代杂剧格式而来的“曲本”。这样的“曲本”交付给戏班,直接就可以上台演戏唱曲了。吴梅在这个《湘真阁曲本》的序言中写道:
此吾丙午岁乡居时作。匆匆二十余年矣。事见板桥杂记,非吾臆造也。时喜搜集明季事作院本,实不脱云亭山人窠臼。此作词华尚蕴藉,单太艳耳。适吴中有新剧班,遂作谱,付之登场一演。亦足见少年情状,非如此日鬓丝禅榻光景也。丁卯六月霜厓居士自题。
此时吴梅自称“霜厓居士”,已不见了“奢摩他室”的名号。此时在苏州蒲林巷的居所中,醒目的是那个面积更为敞阔、藏书更为丰富的“百嘉室”。所谓“百嘉”,意为收藏有一百种以上的明代嘉靖年间刊行的古籍善本;这当然不是当年那个闭门穷文、呆在“奢摩他室”中的少年所能做到的。
吴梅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的数年间,薪俸可观,囊中闲银渐多,于是常游走于琉璃厂、隆福寺等多处书肆;之后任教东南大学,又复于南京和苏州等地搜购古籍,所购古籍渐成规模。但此时吴梅在序言中看不到任何洋洋自得之意,甚至于落款中也看不到这所颇令同仁们称羡的“百嘉室”。他自称“霜厓居士”,似乎仍沉浸于当年“止”的禅定境遇之中。
序言中最后一句感慨,“亦足见少年情状,非如此日鬓丝禅榻光景也”;吴梅的“少年情状”若何,从当年的《暖香楼》到现在的《湘真阁》,仍然是一个无法破解的哑谜。
仔细比照《暖香楼》与《湘真阁》原文,除了为更适于唱曲而改动的字词细节,还直接删去了原序和友人题词。此外,《湘真阁》在曲词中删去了原有的两支曲子和两段对话。这两支被删掉的名为【梁州新郎】的曲子,与一前一后另两支同为【梁州新郎】的曲子,原本一气呵成,无可挑剔。四支曲子的末句同为“春色炫,春风腻,人生艳福非容易。论恩爱,我和你”,极尽香艳之能事,可以称为《暖香阁》中最为“香艳”的部份。吴梅于十七年后将其删去,除了去其冗繁、便于搬演之外,难道还有担心“有伤风化”之嫌?
吴梅改完了《湘真阁曲谱》之后,当年即在苏州上演此剧。演出当天,他填词“寿楼春·观演《湘真阁》南剧”一首以作纪念:
过春风旗亭,记长干系马,消受闲情。此际南州留滞,怨歌重听。身未老,心先惊,动乱愁梅花江城。纵茂苑人归,青溪梦好,枯树伴兰成。
云屏外,霜猿鸣。指斜阳霸国,金粉飘零。漫向琼楼怀旧,板桥寻盟。淮水碧,钟山青,恨隔江无多商声。剩词客哀时,萧萧鬓星,弹《广陵》。
“怨歌重听”的吴梅,此刻坐在戏台下静思前事,回忆过往。“身未老,心先惊”的他,在四十四岁时仍旧守口如瓶,虽然少年情怀似乎已经可以释怀,但“暖香楼”这出戏从纸上到台上,从笔下到口中,仍然还只是停留在“前明旧事,秦淮遗韵”的解释层面。
在读者与听众看来,“暖香楼”似乎仍然与作者吴梅本身的际遇无关,更何况现在还改作了“湘真楼”。
第三折:湘真阁外少年游
1935年3月7日,晴。
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的吴梅,早起阅书的习惯仍未改变。翻开《淮海词》与《诗词丛话》,读了几页,感到有一丝倦乏。正搁卷闭目之际,书商周鉴秋登门求售。他拿来两本元代的古书,一本是《通鉴纲目》,一本是《韵府群玉》,因为索价过高,吴梅没有买下。
下午,吴梅仍旧去他兼职的金陵大学讲课,困乏不已,归家后就想卧床睡去。可亲友们络绎来访,直聊到天黑方才罢休。家中吃过晚饭之后,吴梅又伏案读书,忽而什么也看不进去了,搁下书籍,复去欣赏和把玩他收藏的字画去了。
其中有一幅《藕舲忆曲图》使他凝神注目,画面上一叶孤舟静游于水巷板桥之间,透过船腹开启的窗户一隙,可以看到有一个少年书生正在伏案作书写状,而一傍则有佳人舞袖,似在浅吟低唱。吴梅看罢,长叹一声,径直展纸挥毫,写下了一支“仙吕长拍”的曲子,词曰:
薄醉当风,薄醉当风。微吟延月,此际闲情难话。佳期如梦,绮语满纸,恨匆匆镜中年韶,鹦鹉记呼茶。傍玉兰干畔,并肩歌罢。我未成名汝未嫁,同惜取锦年涯(一样未开花),谁料盟言都是假,剩藕舲残卷,怅望蒹葭。
藕舲残卷中的女子是谁?当天在日记中写下这首曲子的吴梅,也没有过多解释。他只是在“同惜取锦年涯”一句旁则加题了一句“一样未开花”,似乎可以彼此替换。“我未成名汝未嫁,同惜取锦年涯”,这一句听上去似乎更雅致一些,但近乎于文人词藻,总费琢磨;用来唱曲可能并非上口响亮,通俗易懂。而如果改作“我未成名汝未嫁,同一样未开花”,则曲味更浓,听者易懂。但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无论是“锦年涯”还是“未开花”,这一句感慨都极容易让人联想到少年吴梅,或曾有过某一段伤心情事?否则怎么会在五十二岁时,作为曲学大家的吴梅发此浩叹,暗自感慨那一段“我未成名汝未嫁”的旧时光,进而得出“谁料盟言都是假”的幽怨之结论呢?
一年之后(1936),吴梅的弟子卢前自费刊刻了一套《饮虹簃曲丛》,这是一套搜罗详尽的明清两代散曲专集。卢前蒙吴梅许可,曾在“奢摩他室”中读尽各种散曲藏本,成就了这一套丛书的辑选;他将老师的多年散曲创作辑入丛书,有敬佩赞赏的成份,也有感恩回馈的成份。总之,无论如何,吴梅的这一首近作肯定入选,无庸置疑。丛书出版时,中有一册《霜厓曲录》,即是吴梅的散曲专集。那一首长拍曲,被重新题名为“仙吕长拍·重读《藕舲忆曲图》,感少年事”,词句也略有改动,如下:
薄醉当风,薄醉当风。微吟延月,此际闲情谁话。佳期如梦,绮语满纸,恨匆匆镜中年华。鹦鹉记呼茶,傍玉阑十二,枕肩歌罢。我未成名汝未嫁,同一样未开花。谁料盟言都是假,剩藕舲残卷,惨淡云霞。
细细品味,不但题目的“感少年事”更为直截了当,曲词也更加明了易懂,似乎忧怨的意味更为明显。而在《霜厓曲录》卷二的第一支套曲“南吕懒画眉·赠蕙娘”中,在卢前为此所加注文中,我们看到,年过半百的吴梅终于吐露新声,提及了少年情事,在忆述中浮显出了一个叫“薏娘”的女子来。
卢注云:“蕙娘为金阊妓。吾师尝语前云:“此词成,蕙喜极。教之度声,积半月而[懒画眉]、[金络索]略能上口。后委身虞山富人。存此以志少年之迹。”一支记述少年吴梅少年情怀的曲子,悠长宛转,恍若隔世般幽幽唱来:
【南吕懒画眉】曾记相逢九华楼,恰好的天淡云闲夜月秋。当筵一曲乍回头,怎生生种下双红豆,把一个没对付的相思向心上留。
【商调金络索】[金梧桐]重来北里游,亲把铜环叩,人立妆楼,比初见庞儿瘦。晶帘放下钩,[东瓯令]看梳头,你也凝定了秋波冻不流。我年来阅遍章台柳,[针线箱]似这一朵幽花何处求。[解三酲]难消受,[懒画眉]怕云寒湘水怨灵修。[寄生子]印鸳鸯风月绸缪,端正好画眉手。
【黄林封白袍】[黄莺儿]不让媚香楼,赋芳华你在第几流。你小名儿恰称着兰花秀,[簇御林]素心儿应傍我梅花守。[一封书]两相投,乍勾留。[白芙蓉]一枕梨云如病酒,正花弱不禁秋。[皂罗袍]欢踪如梦,脂温粉柔;年华似锦,花秾叶稠,护幽香莫被东风漏。
【琥珀解酲】[琥珀猫儿坠]疏帘淡月,一笛度清讴,九曲回肠曲曲柔,不堪重作少年游。[解三酲]谁能够把风尘妙种,移植红楼?
【尾声】国香也要人生受,早偎暖了啼红翠袖。怎肯说不及卢家有莫愁?
“不让媚香楼”的蕙娘,就住进了吴梅用笔墨韵律造就的“暖香楼”中。“谁能够把风尘妙种,移植红楼”——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吴梅也做不到将风尘妙种,移植红楼。否则也不会有蕙娘最终“委身虞山富人”,而令他发“不堪重作少年游”的慨叹。
少年才俊们痴怀难舍的温柔乡,往往系于一人一时之间,湘真阁、暖香楼,都是这样梦魅一般的场所。而年过半百,盛名南北的吴梅,此刻回首少年游迹,这一支当年在“暖香楼”上唱彻风月的南曲,实在是逞尽才华,华艳依然。曲终一句“国香也要人生受,早偎暖了啼红翠袖”让我们终于明白了“暖香楼”这个名字的来由,在蕙娘口中唱出的这一曲“我未成名汝未嫁”时的情怀,只有当年的曲中人,此时的曲学家自掂轻重。
第四折:暖香楼下情怀旧
据卢前在《奢摩他室逸话》中的回忆,吴梅在1935年3月7日作那一支仙吕长拍的曲子之后,曾“录《藕舲忆曲图本事诗》。凡关涉蕙娘事者,皆汇钞卷中,追忆甲辰年月,以志少年游冶之迹焉”。这一组《本事诗》并没有流传下来,关于“蕙娘”种种,只得雪泥鸿爪,难以真切感受。不过,在1910年《暖香楼》自序中,吴梅提到的“余自甲辰以来,颓唐抑郁,江郎才尽矣”的说法,再次得到印证。甲辰岁月(1904),可能正是吴梅流连于“暖香楼”中之时。
1904年,时年二十一岁的吴梅两赴南京应江南乡试不中,郁郁难堪。羁旅之中,吴梅用整整一年时间完成《风洞山传奇》,以抒怀抱。这一年时间是否正是在“暖香楼”上度过,不得而知。《暖香楼》自序中提到的“今以儿女之事,乃复盗我笔墨”,除去他曾为蕙娘唱曲所作的那一支【懒画眉】套曲之外,在《暖香楼》中吴梅究竟有哪些笔墨可能事涉蕙娘,这却是可以重新查考的。
事实上,《暖香楼》改为《湘真阁》之后,由于《湘真阁》是附谱的曲本,搬演场次渐多,《湘真阁》之名遂远播南北,成为近代中国文人自撰杂剧搬演频度最高的一个剧本。《暖香楼》作为《湘真阁》的曾用名,渐为人们所淡忘。
1933年,在1927年《湘真阁曲本》基础之上,吴梅再次改编此剧。他将“科白”、“排场”部分全部删除,只保留部分可用于清唱的“清曲”,重新标注工尺谱,与另两部剧作合刻为一部剧作专集《霜厓三剧》。至此,《湘真阁》再度改编出版,读者离“暖香楼”也更为疏远,更无从揣摩那一段少年情态。
《霜厓三剧》的出现,《湘真阁》顺理成章的作为一个技法纯熟的剧作亮相,五十岁的吴梅已经将这一段少年情事碾落成泥、重塑金身。《湘真阁》作为其最重要的早期剧作之一,仅仅是因为“工于曲、利于唱”而著称于世,不再成为少年情态的存照。更多的人以寄史实于情事的心态打量此剧,自然也是无可无不可,痴人不再说梦也好。
1942年7月,吴梅死后三年,《霜厓词录》由友人夏敬观整理出版。集中有一首《吴梅年谱》中无法确定其写作年代的词作,其中意味,似又回到“暖香楼”中。其一《秋思·读旧作落叶诗,次梦窗韵》,词曰:
曾倚雕阑侧,伴翠娥来试故园秋色。明月二分,禁霄三五,花药低窄。正螺墨题情,个侬初见寸黛抑。面映红,樽劝碧,算话别前踪,惜香今恨,纵有素衣蔫泪,俊游空忆。
幽夕。重听漏滴,对镜鸾想象容饰。画楼调瑟,星辰依旧,义山发白。记出浴妆成少年,双鬓妆成少年,双鬓蝉罢翼,笑座客浑未识。叹病榻茶烟,何时欢事再得?况隔天南地北。
旧作《落叶诗》,引发感慨,作了一首词。一幅《藕舲忆曲图》,引发感慨,作了一支曲。而无论《落叶诗》还是《藕舲忆曲图》,现在都无从观瞻;吴梅曾提到的那个钞本《藕舲忆曲图本事诗》,更不知下落。
看到过《藕舲忆曲图》的柳亚子,曾赋诗《题瞿安〈藕舲忆曲图〉》云,“樽前容易几回肠,凄艳温馨两擅场。语到暖香楼上事,销魂岂独孔东塘!”虽然在众多看客听众中,第一次将《藕舲忆曲图》与“暖香楼”联系了起来,但柳亚子的“暖香楼”是带了书名号的暖香楼,他眼中的《暖香楼》是与孔尚任的《桃花扇》一样,是作为一副专治文人兴亡伤怀的“大药”而存在的。
当年站在暖香楼下的吴梅,和所有传统文人一样,除了伤怀之外,只能离去。而当我们读到《暖香楼》杂剧原文,或听到改编为《湘真阁》的唱词时,摘选的不是“艳情”即是“兴亡”,如此而已。所有的风物、事物与人物,或都只能在诗韵词律中,曲婉漫漶的呈现出来,虽然诗情画意,却不复真实自然。
楔子:
吴梅在1927年改编《暖香楼》杂剧之际,究竟删掉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在吴梅与“蕙娘”的这一段少年情事隐约浮现于其曲集、词集、诗集之后,这部分删掉的内容则颇具意味、耐人寻味。除却1910年以木刻本刊行的《暖香楼》杂剧之外,后世各类吴梅著述之出版物(包括《吴梅全集》)均不见这些原本文字,现摘录如下,酌加句读,以酬嗜痂之癖。
【梁州新郎】
[前腔](旦)花儿低亚,人儿偎倚。如此风光有几。良辰美景,何妨烂醉如泥。便是奴家得遇官人,好不侥幸也。承你知疼着热,体贴温存。百样相怜惜。是两情和合也。莫轻离,畅好把湖上风华细品题。(生)只是今日早起,未免有些乔性子儿。(旦)谁叫你早起来。(各笑介)(合)春色炫,春风腻,人生艳福非容易。论恩爱,我和你。
[前腔换头](生)数平生落落无奇,算知音聊聊无几。偏偏的秦淮河上为你,来风流旖旎。(旦)这也是一定的缘份了。你是个人间仙吏,天上文星。也消的青衣婢,怕秋风团扇也硬分离。到大来,酒冷香销乌夜啼。(合)春色炫,春风腻,人生艳福非容易。论恩爱,我和你。
楔子2:
《霜厓曲录》之外关于“蕙娘”的记载,尚有吴梅在1934年11月7日的一则日记。日记中提到一组《霜厓曲录》未载的“佚曲”,其中题为“南吕罗江怨·与蕙娘话旧”的一首当为“蕙娘”本事之旧作,另一首题为“骂玉郎·,赋秦淮衰柳”当为吴梅忆故遣怀之旧作;两首“佚曲”皆颇有兴昧,且皆用“江阳”韵,曲牌名一个“怨”(罗江怨)、一个“骂”(骂玉郎),自是一番少年情状,儿女衷肠。摘录日记与曲词如下,聊共一叹。
廿九日(西七日)。晴。早起检四儿箧衍,有吾旧作各曲,如逢故友,皆《霜厓曲录》中未载者也。录此以免散失。
南吕罗江怨 与蕙娘话旧
朱楼醮浅霜,轻寒懒妆。不知日高窥素窗,红鸳闲卷象牙床也。便流苏款梦,都梁炷香,比不的金炉画省王谢堂。约住梨云不放丝魂飏。箜篌怨粉郎,箜篌怨粉郎,钗钿负杜娘。把闲事无端想。
骂玉郎 赋秦淮衰柳
似这笼雨梳烟古道旁,数甚么灵和殿永丰坊,俺待要攀条流涕话兴亡。板桥荒,经多少花月炎凉。正三春日长,正三春日长,大堤边招引游郎。又青溪夜央,又青溪夜央,卷十里莺飞草长,伴三更风号雨响。记当年载酒吴艭,记当年载酒吴艭,乌栖未定,晓角吹霜。你看禁花残,陵树尽,万感沧桑。那里有旧章台,两三行,至今无恙?
吴梅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一生精研曲学,以执教为业,自1905年至1916年,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南京第四师范、上海民立中学任教。1917年至1937年间,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大学、金陵大学任教授。对诗、文、词、曲研究精深,朱自清、田汉、郑振铎等都曾向其问学,梅兰芳、俞振飞等曾向其学艺。辑有《霜厓诗录》、《霜厓曲录》、《霜厓词录》等行世,著有《中国戏曲概论》、《顾曲麈谈》、《词馀讲义》、《南北词简谱》、《元剧研究AB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