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儿子娃娃
10200600000015

第15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

2011年秋天以来,沉寂多年的巴楚县城南路市场前的一片空地热闹起来了。

最先进场的是一辆大马力推土机。几天工夫,原来还是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的50多亩土地,已被平整一新,县土地部门随后在地块四周打上了边界定位桩(俗称规划落地放线)。接着进场的是建筑工程队。他们按图纸在建设地块修建基础的地方洒上了石灰粉线,当地的维吾尔族、汉族农民工在画上石灰粉线的地方用铁锹、坎土曼等简单工具开挖建筑基础坑。

老宋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每天要到工地上去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老宋叫宋根江,巴楚县农业局局长,手下管着100多号人。我管他叫老宋,只因他年长我几岁,黑脸,笑起来满脸皱纹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波浪,这是南疆强烈的阳光、凌厉的风沙和长年累月在农村田头所留下的印记。他每天去,一开始心里急得不得了:在工地上干活的只有六七个工人,这样子要干到猴年马月才能完工?建筑公司的老总也坐不住:现在的巴楚县,上海的援疆建设项目遍地开花,从县城到偏远乡镇都有。有一阵子又碰上了拾棉花的季节,到处都喊缺人,工地与棉田也在抢人。每天花150元请一个挖地基的小工,工钱一天一结,人家还不愿意来,说是家里的棉花雇人来摘,也要付150多元钱一天,算算还不如自己摘。眼看着工程进展缓慢,老宋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动员他手下的职工来工地做小工。就这样,单位上下100多号人,晒黑了脸,手磨出了泡,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硬是在这片又厚又硬的盐碱地上挖出了600多米长的基础坑,700多个基础直径80厘米、深100厘米的水泥浇筑坑,平整好了建筑物内的8000多平方米的场地。

最后进场的,是现代农业智能温室的安装工人。他们从万里之外的上海,千里迢迢来到巴楚。随同他们一起到的是10多辆大卡车。这些大卡车装的是在上海加工好的温室钢结构、玻璃等材料和设备,路上走了5天多。

这一群上海技术工人有12个,带队队长姓林。每天,身着湖绿色绣有“孙桥农业”标志的衣裤、戴着白色安全帽的一个个身影活跃在工地上,从清晨直到黄昏。他们对工程质量总是一丝不苟,每一个钢构件的安装位置和角度很到位;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材料堆场有围栏,碎玻璃等废弃物有专门存放场并妥善处理;他们抓工程进度环环紧扣,为使工程能如期完工,虽然工地离县城不到4公里远,但他们还是在工地边租了几间民房,为的是把路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工程上。

老宋也一如既往地每天来工地转转。他已不再担心工程的质量与进度,而是关心这些远道而来的上海朋友的生活。这群上海工人正在建设的是巴楚历史上的第一座现代农业智能温室。这个现代农业设施项目,包括1座智能温室和200座日光温室,总占地面积400亩,一期投资1500万元,全部由上海对口援疆提供资金、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技术支撑。上海孙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主动承担了为当地培养温室维修、管理和生产人员的任务。温室建成投产后,将为当地1000多个简易温室大棚提供优良的蔬菜种苗。

这些上海工人,在工地上展示各自的十八般武艺,如魔术师般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后,一座长200米、宽50米、高5米、占地1万平方米的现代农业智能温室拔地而起,在晨曦、日光和晚霞的交相辉映下,不时变幻出绚丽的色彩。

(本文发表于2012年1月5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