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男孩心理变化的一个动荡时期,由于身体上的剧烈变化,导致了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激烈的变化。此时加强心理上的管理,不仅可以很好地完善男孩的身心,而且还可以促进男孩的健康成长。青春期男孩只有重新审视自己,才能达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告诉自己交朋友不可怕
主动与人打交道是你逃离枯燥乏味生活的起点,正所谓“独木难支大厦”,“多个朋友多条路”,只有把握好机遇,善于交朋友,这样才不会错失良机,后悔终生!青春期的男孩如果想要更多的朋友,就必须跨出第一步——克服自己内向的一面,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
内向者社交心理障碍的成因,究其根本是他们喜欢将别人作为镜子来照自己。内向者总喜欢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当剖析和反省过于严厉时,就会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怀疑。他们生怕自己表现不佳,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他们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不好的表现,常常会想,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这种担心像包袱一样压在心里,让他们在人前不能自如地表现。
内向的人不妨把你不愿为人所知的事说出来,正面面对它。小品演员潘长江个子矮,可他偏偏暴露自己的矮,专门找高个儿女士做搭档,跳起来与高个儿对话,这样的表演不是也很受大众喜爱吗?结果在观众的眼里,矮不是他的缺点,反而成就了他。不要害怕自己身上的缺点,莎士比亚笔下著名人物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亨利大帝等,不也都有导致败绩的致命缺陷吗?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致命弱点置之不理,那么失败也就在所难免。现在就让我们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找出并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
某校的初三男生,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强,处世谨小慎微。他总以为别人时刻在注意他、评价他、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后来,他暗暗喜欢上某女生,但又不敢表露,还怕别人知道这个秘密。一次同宿舍的“老大”走到他跟前悄悄地说:“我知道你喜欢上她了,你别藏在心里啦!”他一听,心里就怦怦地乱跳,担心别人对他评头论足。此后,他见人就躲闪,有人跟他聊天,他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最后,以至于见人就害怕。
一位高中生自述:他上初三时,突然感到有位女生在看他,从此以后只要一看到她就十分慌张,后来发展到看其他女生也心里发慌,甚至于见到班里其他男生也不敢抬头,上课时总是坐在第一排。这样可以避免与别人的目光对视,但是对于年轻的异性老师的目光也不敢对视。他认为自己的目光是不正常的。他自己也曾看过不少关于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也知道这种症状叫做社交恐怖,但是一到实际生活中常常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怕人家怀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总也摆脱不了这阴影。他为此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害怕出入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自知这是一种病态,但是又无力摆脱,十分痛苦。
心理学专家表明社交恐惧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惧症。它往往会恶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的妨碍。
社交恐惧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是经过积累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其分为两类:
1.一般社交恐惧症
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惧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
2.特殊社交恐惧症
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惧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惧。推销员、演员、教师、音乐演奏家,等等,经常都会有特殊社交恐惧症。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愣在当场。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这两类社交恐惧症都有类似的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红脸、口吃结巴、轻微颤抖。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最糟糕的结果是,患者会进入惊恐状态。社交恐惧症可以说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治疗,经过训练也是可以治愈的。
那么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该如何消除社交恐惧的心理呢?
1.转移恐惧
当有这种心理时,可是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散步等。
2.掌握知识
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裨益的。
3.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不断暗示提醒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4.改善自己的性格
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5.满灌疗法
即反复接触引起恐惧的刺激,使其逐步适应,进而消除恐惧感。
6.系统脱敏疗法
其一般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使行为失常的患者没有焦虑不安反应,逐渐适应,最后达到矫正失常行为的目的。引导青少年患者先与家人接触,再与亲朋好友接触,然后再与一般熟人接触,最后与陌生人接触,逐渐地引导脱敏,并通过奖励、表扬使其巩固。
挫折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集中,学习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学习上的很多新问题、新情况都需要青少年去面对、去适应,诸如学习内容的变化,课程与作业的增多,学习、考试和升学的竞争压力,或是同学之间的一时误会或摩擦,恋爱中的波折等。这些都要求青少年不断调正自己的处世心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例如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考试失败,被女朋友抛弃,这些都会给青春期男孩的心灵上抹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必因为挫折而泄气,只要自己努力,机会总会有的,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你,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刚上初中的时候,小冬的数学成绩很差,虚荣心、自尊心很强的他每次数学没考好都抱头大哭。在小学,小冬的数学其实是很好的,主要是因为他遇上了一个和蔼、懂得学生心理的数学老师,她总是努力让学生们在学习算术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快乐,让他们饶有兴味地学习数学。因而,小冬和其他同学一样,小学的数学课总是上得很开心,成绩自然也不错。
但是到了初中,小冬要学习的科目突然增多,刚刚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还不适应,更关键的是他换了一个数学老师,这个数学老师没有小学时的数学老师好相处。从此,小冬越来越不喜欢上数学课,虽然他是个重视学业、喜欢学习又好强的孩子,但仍控制不住自己“恨屋及乌”,一到上数学课他就烦躁不安,听不进老师的课。
小冬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他又不想自己的成绩落后于别人,于是他很努力地在课下学习数学,也很努力地上好这个数学老师的课。可是一学期下来,小冬的几次数学测验成绩都不尽如人意,每次都只是勉强及格,他的学习成绩还从来没有这么差过,从来没有让父母失望过。这让小冬很受挫败,几乎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
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要明白:遭遇挫折并非就是世界末日。有时候,它还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催化剂,对改善状况大有必要。它能使我们的才智变得灵敏,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第一步,我们先得接受既定的事实。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年轻的时候,曾去拜访过大名鼎鼎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想向他讨教一二,不料康德对他很冷漠,并且拒绝了他。
费希特失去了一次机会,但他没有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心想,我没有成果,两手空空,人家当然怕打搅了。
于是他埋头苦学,完成了一篇《天启的批判》的论文,呈献给康德,并附上一封信。信中说:“我是为了拜见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学家而来的,但仔细一想,对本身是否有这种资格都未审慎考虑,感到万分抱歉。虽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决心毛遂自荐,这篇论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绍信。”
康德细读了费希特的论文,不禁拍案叫绝。他为其才华和独特的求学方式所震动,便决定“录取”,亲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邀请费希特来一起探讨哲理。由此,费希特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后来成了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一个人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不少是自己无法把握的:不被家长老师认同、原本自己擅长的事却做砸了、别人总戴有色眼镜看自己……这时,绕过挫折,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在上海市高考分数公布的第一天,卢教授的演讲令人难以忘却。卢教授在开始演讲的时候引了这么一段因高考失利而导致人生失败的例子:
某地农村一个高中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渴望走进大学殿堂,几经努力,他却屡战屡败。心中的梦想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后,他的思维方式进入误区,以致精神崩溃,成了一名间歇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了防止他出手伤人,无奈的父母只好用铁链将他锁在院子里的石柱上,一锁就是整整3年,直到被邻居发现,大家出钱才把他送到医院治疗。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卢家楣教授的问题一抛出,不少学生立刻困惑起来。他是这样说的:“以前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所致,事件A导致后果C。因此当有青少年遇到挫折出现心理失常行为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挫折事件本身是直接原因。比如某某自杀了,为什么自杀?因为考试不及格。但实际上考试不及格的人多着呢,为什么就是他自杀呢?”
“这个传统观念要改变。其实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应行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认知评价,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事件A导致观念B,最后才是后果C。”卢教授揭开了谜底。
挫折,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逃避的事件。一个人对抗挫折的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曾经应对挫折的经历。遇小挫而胜之,可以为受挫者留下宝贵的经验,增强其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经常应对小挫折的人,往往能在大挫折面前坚韧不拔,而那些毫无挫折经历的人,一次大的挫折就可能使其一蹶不振。
别让虚荣心伤了你
虚荣心理是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它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这样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目前独生子女的物质消费档次越来越高,独生子女爱去的场所依次是网吧、KTV、电影院、酒吧、游泳池等,总的趋势是对娱乐、休闲活动设施和场所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课余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攀比是烦恼的根源,那些心态平和、容易满足、不攀不比,安心过日子的人才是最快乐的。”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的烦恼,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其都来源于他们和同学比吃、比穿、比酷……
攀比心是虚荣心的一种表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男孩们钱包里可供支配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再加上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猎奇的天性,攀比在男孩中间慢慢地滋长起来。
“其实买贵的东西,一方面是用得舒服,更重要的则是,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让我感到很自豪。”就读于南京市大厂中学初二年级的李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每个月都要用掉2000多元的零花钱。李同学说,他的爸爸妈妈都在北京工作,他则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说自己只用名牌,数十元一双的袜子只穿一次,穿过就扔从来不洗,有时候爷爷实在看不过去,就捡起来洗洗自己穿。“我光每个月的电话费就要花几百块钱,班里的同学都喜欢借我的手机打。”穿着考究的李同学告诉记者,上个月他们班一个女生过生日,自己花了800多元买了一个大蛋糕送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