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孩子们的好胜心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利用这种心理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你的孩子也参加了这种远程教育课程,那就应该选择那种名次表很详细的课程。注意看一下哪些名字是经常出现的,把他们当成孩子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都是假想出来的,孩子们并没有见过面,所以,即使输了对孩子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样孩子就不会有过重的思想包袱,可以轻松迎战。渐渐地孩子就会对这个月的名次表当中某某市的××、某某县的××排在第几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选择实力不相上下的对手,孩子就会在考试中全力以赴。据说有一个男孩子就找到了一个女孩子做对手,一想到如果输给小女孩该多丢脸,他就加倍努力学习。简直和从前那个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判若两人。
(5)用画星星的方法,让学习的成果看得见
相扑比赛当中都用星星来标示比赛成绩。这样比赛胜负结果一目了然。选手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还需要赢得几颗白星,名次才能进步。通过这种方法就把计划的目标和实际达到的水平明显地标记出来,很容易让人振奋精神再接再厉。把这种画星星的方法应用到孩子的学习当中真是再方便不过了。
例如,到某天为止如果把习题集完成了多少页就可以得金星,如果没有完成,就画黑星。或者也可以利用教科书每章结束时的小测验的分数来决定胜负。这也就是在和自己制定的计划比赛、和自己竞争。
这样比赛的结果一目了然。孩子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想获胜的话,自己还需要提高多少分,这样的成绩要保持多少次,等等。如此一来,新的奋斗目标也产生了,孩子每天和星星表进行比赛,学习积极性也会明显提高。
3-4年级,孩子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为孩子们树立了目标,但对很多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培养一个能明辨是非、有同情心、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孩子更重要的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道德标准以后,当他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或者看到别人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候,便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和欣赏别人的情感。但是,当他有能力帮助别人却没有帮,或者看见别人故意陷害某人时,他就会产生一种羞愧或者厌恶的情绪。
因此,家长们要将孩子的道德培养放在第一位,因为道德观念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如果孩子是一个品德恶劣、道德败坏的人,大家就会对他敬而远之,这对孩子日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孩子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在了3-4年级,孩子道德情感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也进入了孩子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和1-2年级相比,3-4年级的孩子逐步形成了辨认是非的情感意识和认知意识。1-2年级的孩子可能还比较自私,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不知道为别人着想,但3、4年级的孩子已经懂得如何去安慰、关心别人了。另一方面,因为生活经历不足,孩子的道德认识还很肤浅,容易受到社会和身边朋友的不良影响,因此,他们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做好孩子人生的“引路人”。
一个家长曾说过这样一件事情:
“记得女儿小时候有点自私,我们平时给她买的零食她都偷偷藏起来,我们想找她要一点都很难。后来在我们的教导下,慢慢她知道把好吃的东西分一点儿给我们了。女儿慢慢长大,知道孝敬爸爸妈妈是作为孩子应该做的了。因此,她不但不吃独食,而且若家里买了零食,她还会‘逼’着我们去吃。”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一般都会教育他们,要礼貌待人、要尊重老人、要孝敬父母……否则就不是好孩子。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话去做,可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此时,孩子对品德的认识还处于一种很直观、很肤浅的程度。但当孩子到了3-4年级左右,随着他们理性思考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明白品德的本质了。就像例子中那个孩子一样,由于父母的教导,她会把自己好吃的东西分给家长一点儿。但她长大了一些之后,已经明白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所以她会主动把自己的好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
虽然3-4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但是也需要父母帮助和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如果父母在这个时期在道德方面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孩子就会成为品德好、品质好的人。相反,如果父母忽略了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孩子则可能受到消极的影响。
孩子太小的时候,理性思维没有形成,家长给他们灌输再多的好品质、好品德,他们对这些品德和品质的认识也只会限于表面。但当孩子长大些,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已经形成时候,父母再想培养他们的好品德、好品质,就有些为时已晚。而3-4年级恰恰是孩子道德观念养成的至关重要的阶段,父母要用心用力抓住这个关键期,把孩子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几种教育孩子的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方法一:换一种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由于受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3-4年级孩子的道德水平肯定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但普遍现象是,3-4年级的孩子都有逆反心理,有时候无缘无故会和父母对着干,父母指东,他们偏要往西。就像美国教育家安德森所说的那样:“在学习上孩子是很有趣的,他们总是有逆反心理,如果父母在教育时不露蛛丝马迹,孩子就能很好地学习,相反孩子会觉得妈妈在逼迫着他们。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孩子的角度讲,他们不喜欢“赤裸裸”的教育方式。所以,在这个时候,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让孩子接受。
东东小时候非常顽皮,经常说脏话,甚至当着客人的面也不安分。为此,他的妈妈不知道批评了他多少次,但东东就是没有记性。对于这个倔强的孩子,他的妈妈算是没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是这样的:东东的妈妈总是喜欢当着其他人的面批评东东。想想看,妈妈这样不给孩子面子,孩子又怎么会给妈妈面子呢?为了能有效地控制孩子的这种行为,同时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育专家专门为东东的妈妈提了一个建议:和孩子说话时不要直截了当。
有一次家里又来了客人,东东“故伎重演”,妈妈赶紧对客人说:“你看我们家东东现在变化挺大的吧?以前他可调皮了,现在老实多了,连老师都经常打电话夸奖他,现在我们是放心了。”
妈妈的这些话顿时让东东安静了下来。慢慢地,东东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不懂礼貌不讲道理了。
本来东东是个很顽皮的孩子,但在妈妈的积极暗示下变得老实起来,这就是潜移默化积极暗示的结果。暗示教育是运用含蓄的语言或肢体行为使人领会其表达的意思。对于3-4年级的孩子来说,积极地暗示教育能够激发他们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批评,从而改变自身的缺点,这和用强制性、命令性的教育管用得多。
方法二: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孩子
家长用某种固定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样就会导致对孩子的评价会受这种固定看法的影响,从而产生偏差。
当孩子出现了某些缺点时,家长不要抹杀掉孩子的其他优点,这种以偏概全的态度,对孩子是不客观,也不公平的。
如果你读过《爱的教育》,你一定记得里面有这样一个片段,因为里面的一个家长就险些犯了这样一个大错误:
一个叫叙利亚的小男孩,他已经上了小学4年级,他的爸爸在铁路上做雇员,一家人过着清苦的生活。为了贴补家用,他的爸爸从别处接了书件来抄写。每到晚上,他都要抄得很晚才能睡。叙利亚看到父亲那么辛苦,非常心疼,于是他为了帮父亲多赚些钱,就每到半夜12点的时候爬起来替父亲抄写。他每夜去抄,连续抄了3个多月,由于叙利亚的睡眠不足,每次上课都要打瞌睡,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作文只写一点点,而且字迹也很潦草。叙利亚的父亲以为他不专心学习,非常的生气,从此对他非常冷漠,再也不愿意去关心他,甚至觉得叙利亚不争气,而责骂他。叙利亚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但他一直没有辩解。
直到有一天晚上叙利亚不小心把一本书掉到地上,把父亲吵醒,他害怕极了,他的父亲看见他瘦小的身影,心里难受极了,这时他的父亲才明白了真相。最后父亲把这可怜的儿子抱回屋让他美美地睡了一觉。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叙利亚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为父亲分忧解难,当父母责骂他时,他还保持沉默、忍受委屈这说明他把对父亲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虽然是一个故事,但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案例,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孩子有缺点,就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因为孩子的优点,就看不到孩子的缺点,这些都是家长以偏概全的做法。
在前面我们已经强调过,3-4年级,是孩子情绪的突变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出现,他们会变得十分敏感。如果父母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总是误解孩子的话,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叛逆。所以,要想孩子的道德水平越来越高,父母首先应该克服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种种偏差,不能出于思维的惯性,不问清情况就斥责孩子。
方法三:要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孩子出现不妥行为的时候,家长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是打就是骂。这种教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也许还会有点效果。但是,当孩子到了3-4年级,他们独立自我的意识渐渐形成,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再打骂孩子,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彤彤的妈妈最近对女儿的一些表现十分头疼。自从女儿上了小学4年级以后,因为受同学的影响,就学会了说脏话,妈妈对她的这一缺点深恶痛绝,所以整天地责骂彤彤。但令妈妈意想不到的是,彤彤说脏话的坏毛病不但没有改掉,反而是变本加厉了。
妈妈和彤彤出门,看见隔壁叔叔,妈妈马上拉拉彤彤的胳膊说:“快问叔叔好。”可是彤彤就是不吭声。妈妈气得用手指一点她的脑袋说,“看这孩子,都10岁了,还不知道叫人。”隔壁叔叔笑笑说:“孩子还小,慢慢教嘛。”邻居走后,妈妈指着彤彤说:“你看看你,和你小表姐比起来差远了,你小表姐离大老远就知道喊人。就你这性格,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
妈妈没有看见,彤彤强忍着泪水看着妈妈的眼神有多么哀怨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