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年级,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
10180400000008

第8章 孩子上小学,心理需要一个过渡期(2)

生理上的因素有可能是儿童在胎儿期、出生时、出生后由于某种病伤而造成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小脑发展迟缓,小脑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讯息处理中心,能将我们的能力“自动化”。有了自动化功能,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技能,在我们学会后是我们不假思索就可以直接做出来的。一旦小脑无法有效自动化运作,每做一件事都要重新学习,又或者是感觉器官功能的缺陷或运动协调功能差、孩子体弱多病等。

也存在环境的原因。比如,在儿童早年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没有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和教育;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或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原因,使孩子从小就未得到大人充分的爱抚,特别是缺乏母爱。又或者是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有部分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拔苗助长,不按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常在是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上违反教育规律。

营养与代谢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也会发生影响。近来研究证实,儿童学习困难与营养代谢相关,某些微量元素不足或膳食不合理,营养不平衡可影响智力发育。过去认为碘摄入不足影响儿童智力,锂元素影响儿童的性格特征,进而影响学习。有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头发中微量元素锌、铜的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儿童,而铁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当然还有心理因素。儿童学习困难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过去已有认识,近来大量研究得以进一步证实,儿童学习困难存在普遍的心理问题。普遍观察得到的结果是学习困难儿童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差,情绪易波动,意志障碍,认知障碍,自我意识水平低等。

一般而言,有学习困难的人的智商都是正常的,甚至有时候超越常人,但偏偏一些普通人认为是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却付出巨大努力仍难以做到。当普遍认为简单的事情变成艰巨,对患者就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他们的自信会大大降低,挫败感会使他们变得孤独或离群及产生烦恼及沮丧。这些都会进一步演变成严重的行为问题,从而影响人生道路的发展。

如果孩子受这些问题困扰,父母就更加痛不欲生。当望子成龙的期望幻灭,孩子从活泼可爱而变成孤独、沮丧,那是多么痛心的事。所以,学习困难不但对本人的个人学习和工作造成严重打击,亦会影响到他们的家人及朋友的正常生活。

学习障碍是可以通过多种训练进行矫正的。

一位母亲叫苦:儿子读一年级,上课老是走神,小动作特别多,表面上看在听讲,但是目光呆滞,神游四方,一点都学不到东西。

这是感知系统失调造成的学习困难。孩子上课走神,做事容易分心,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训练。学习中有大量信息来自视觉,家长可用视觉协调追踪训练等方法提高孩子的视觉力。例如可在家让孩子头不动,用眼睛去追踪移动的物体。当孩子“3”和“8”不分,“又”和“叉”不分时,家长可列出不同的符号、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孩子辨别找差异。至于“表面在听,实际神游四方”的问题,可以从提高孩子听觉能力入手,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倾听,鼓励他把别人的谈话复述下来;还可以尝试将故事只讲一半,让孩子猜结果,并且在讲故事中多发问,让孩子回答。为了提高孩子听力中的辨别力,可以让他看电视节目,辨别不同动物发出的声音,或者在闹市中录音让孩子听,辨别不同的事物。

目前还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改善学习困难症状,比如:特教补救学习(SEP);药物治疗;其他替代治疗方法(功能治疗、视觉治疗、语言治疗、物理治疗、食物疗法、感觉统合治疗、针灸、大脑皮质测试)等等。

长期来说,如果这些协助的方式无法达到改善目的,就是由于这些疗法大多是针对表现出的行为而忽略了真正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治标不治本,也就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这需要就诊专业的心理专科。

学校恐怖症

每年新学期伊始,医院的“恐学症”患者明显增多。而且多以小学新升学的孩子居多。他们一提上学就浑身不舒服。很多医院专家认为,学习压力过大、学校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假期参加培训班过多等,都是引发“恐学症”的原因,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今年7岁的瑞瑞开学就上小学一年级了。最近,瑞瑞突然会莫名其妙地全身不舒服,父母以为她生病了,便将她送到医院诊治,但经检查身体并无异常,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带瑞瑞去看了心理医生,才得知患上了“恐学症”。

接受就医的这家医院平均一天就得接诊十来个像瑞瑞这样的孩子。医生们说:“来就诊的多是小学生,大多数和瑞瑞一样,莫名其妙感觉全身不舒服,又查不出有什么病,原因就是害怕去学校,慢慢引发了情绪障碍,产生了浑身不舒服的躯体化症状。”

学校恐怖症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适应不良综合征,也称为学校恐怖症,是一种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主要症状是害怕上学,如果父母勉强孩子去上学,一进校门就恐慌不安,千方百计予以逃避,严重者则逃学、旷课。这类患儿往往伴有一系列生理上的异常反应,如恶心、呕吐、发热、多汗、失眠、噩梦、夜惊、腹痛、腹泻等。在性格特征上,患有学校恐怖症的儿童,一般都具有郁闷、敏感、消沉、孤独等特点。一旦父母同意暂不去上学,这些焦虑症状就会缓解。

最严重的一个例子是山东的一个二年级孩子。临开学前,孩子的情绪就出现波动,由此引发身体上的症状——胃疼、暴饮暴食,然后不停地上厕所。待在自己房间里不出门,也不愿意和人说话,开学前一天离家出走到了另一个城市,家人寻找了足足一个月才把孩子找回来。找回来后,父母带孩子去看了心理门诊才知道是‘恐学症’。

为什么理应在小学里好好读书的孩子却不愿意上学呢?

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出现“恐学症”的原因很多,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教育不当、人际交往障碍等都会引发“恐学症”。

“恐学症”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出现得比较多,他们大多胆小、怯懦,或是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在学校受过老师的批评,或是学习成绩不好、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所以害怕去学校。慢慢地,这种紧张情绪就会导致一些诸如呕吐、恶心等躯体化症状,从而演变成情绪障碍。

一个新生入学不久的小学,发生这样一幕:“我不要上学,我要和爸爸在一起!”小然使劲地抱着爸爸,不肯进教室。老师给她戴上大红花,和她聊了会儿天,她才稍微平静下来。在上课过程中,小然还是进不了状态,嘴里叫着“爸爸”。

学校恐怖症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就先天因素来说,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病态人格或父母婚前、产前有酒精中毒史等先天原因的儿童,一般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当环境突然变化及有重大应激性刺激时,可能使某些原来并不十分明显的病状暴露出来。从家庭养育方式来看,娇惯、溺爱会使孩子形成强烈依赖,父母期望过高则使孩子因达不到这种要求而逃避上学,破裂家庭或父母关系紧张可使孩子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变得十分退缩等。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过分严厉,对学生态度粗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等,均可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畏惧心理而拒绝上学。

家长和学校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造成“恐学症”的内在原因。按理来说,假期应该是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送进各类补习班,很少有家长会注意到孩子的心理问题。新学期开始后,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健康教育课程,这样就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专家建议,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恐学症”的症状,应及时就诊,越早越好。

“如果就诊及时,通常只需要心理疏导就可以治愈,但等严重了再来矫治,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花费的时间也较长。”现在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恐学症”的严重性,通常认为孩子只是一时的情绪变化,带孩子看心理医生的就更少了。如果“恐学症”不及时治疗,对今后孩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并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为避免孩子出现“恐学症”等心理问题,专家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找准定位,扮演好角色,正确指导。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不要把上学当成负担。同时,在假期中不要太强迫孩子学习,要劳逸结合,否则只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对抗学习,造成孩子和家长的关系紧张。提倡素质教育,父母不应把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应关注孩子各方面能力培养,鼓励孩子发展广泛的兴趣。

别用上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要让孩子高高兴兴进小学。家长要使孩子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让他感到上学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在路上看到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家长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啊!”让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家长千万不要用上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威胁。“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学肯定要被罚”,“你这么不听话,将来上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这些话语会让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

二年级孩子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在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初步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差异,也可表现为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学生还有可能由于一年级阶段尚未适应学校生活,或者其它原因而出现各种有问题的行为。

在认知能力发展方面,小学二年级学生可以借助于事物的形象进行简单的计算、判断和简单推理等基本的思维活动,但在他们身上还经常可以看到动作思维的影子。在观察与比较方面,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能力有所发展,但观察的目的性、系统性水平还比较低,对事物的因果关系判断常常不准确。

积极帮厌学的孩子减压

经过一年级适应期的学校生活,二年级的孩子已基本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对“小学生”这一角色的意义、学习与生活方式有了丰富而具体的感性认识。学习动机也由对学习形式多样性的兴趣驱动开始转变为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兴趣驱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有所发展,但主要的动机还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也就是孩子参加学校的学习和其他活动主要是期望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取得好的表现和成绩,受到其他同学的尊重(自我提高内驱力),或者期望得到教师或家长的赞扬(附属内驱力)。

二年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多是不能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而产生的问题。一些一年级出现的问题也会延续到二年级,而且还可能因为累积效应而加剧。其中“厌学”是最典型的一个心理问题。

二年级孩子讨厌学习,已经不像一年级的时候,是因为不适应新环境、新学习模式而产生的,这个时期的厌学情绪,大多是外界压力引发的。许多事例表明,不少家长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从二年级开始给孩子增加过度的学习任务(如参加多个课外兴趣班),这些活动一旦不与孩子的兴趣、特长相符,就容易产生负效应,这就是“厌学”。

另外学校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位母亲说,自己才上二年级的孩子每天要做作业到晚上10点钟,并且列出了孩子一天的作业单——“语文:1.读熟八单元课文,认180-181页生字;2.听写33课、34课生词,造2个句;3.复习七单元,下周考试;4.预习162-165页,读166-176页课文;5.看图124页写话。数学:1.口算53页,听算,抽背口诀;2.读100-101页;3.画长2厘米的四倍的线段;4.画长/正方形的对称轴;5.完成64-67页。签字。复习第八单元。下周测试。”

这位妈妈,孩子下午4点30分放学回家后稍作休息便开始做作业,直到傍晚6点30分吃晚饭,还没有做完。“妈妈,我不做完行不行?”孩子向她提出了这个申请。

“那一刻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娃娃才7岁多,天天都要做这么多作业实在很可怜,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完成肯定不行!我只有强硬地要求儿子必须完成。”这位妈妈很无奈。

国际上有一项调查,说中国的小学生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小学生。通常我们在小学校门看到外见到许多等候孩子们放学的家长,家长们接孩子放学有两个原因:一是担心安全,二是因为书包太重。

“孩子的书包里有课本、练习本、蜡笔盒……差不多5公斤吧。”

“书包很重,我每天都是双肩来背,把孙子送到校门口才交给他。”

“现在书包重,以后的生活压力才没那么重。”

这些都是家长们对于孩子学习的心声和态度。

二年级孩子厌学,除了以上外在因素的压迫,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反抗意识增强。孩子进入小学开始,父母与他的沟通,总是三句不离学习,再好听的话也经不起每天念叨,而当孩子向父母抱怨学习的困难的时候,父母不但不理解他的想法,反而将他责备一番,这让孩子心理觉得憋屈,理所当然地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就如一些孩子所说:

“自从上了小学,我就好像一台学习机器,爸爸妈妈每天都盯着我写作业、看书,幼儿园时候能做的事情现在一件都不能做了,好烦啊。”

“我觉得爸爸妈妈都不愿意听我讲话,每次我说不想写作业的时候,就跟我说‘现在不写作业,以后当乞丐’,真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