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10163600000015

第15章 统筹城乡工业发展(1)

5.1统筹城乡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1.1统筹城乡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工业化。工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业本身的发展及其水平,是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加快城乡工业发展,实质上就是加速城乡工业化进程。一方面,加快工业发展能进一步壮大工业化支撑力量的比重,显著提高城乡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工业对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加快工业发展对实现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提高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工业化现阶段,工业为农业提供财力支持,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电力、水利设备等设施。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对于引导和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产业化,实质上就是农业工业化,是要用工业的市场、规模、组织、标准、技术、手段、管理、效率等理念和办法,来指导、要求、改造、提升农业,用工业文明逐步取代落后的农业文明。只有在工业的牵引和推动下,农业产业化才可能做大、做强,进而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工业是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工业的发展,不仅能扩大生活消费,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重要的是还能带来前所未有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金融、运输、商贸、通信、中介、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工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的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会推进城镇化发展,并为城镇化奠定可靠的产业支撑。

5.1.2统筹城乡工业发展的必要性

由上述可见,三次产业发展,其主导和关键是工业发展。但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下,发展工业面临着新的战略思考。过去,我国工业发展中,城乡完全分离。现在,要由这种二元工业结构逐步过渡到城乡工业一元结构,要带动农业产业化,推进城镇化,承接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工业发展无疑面临着一次新的战略调整。这些调整,包括工业自身内部结构、工业空间组织、工业管理体制等。统筹城乡工业发展,就必须在这几个主要问题上有所突破。

5.2调整优化城乡工业结构

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工业的发展便不再是城乡各自封闭独立的二元发展,而首先要考虑的是,在城乡逐渐一体化发展要求下,各地区如何形成一个涵盖农村的统一的产业优势,大幅度提高工业在包括农村在内的各地区中的经济比重。同时,农业也不再是简单地按照工业的需求提供原材料,而是要求工业向农产品加工延伸,以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而在加快工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作用和适应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也就成为重要问题。面对落后的农村,城市大企业的发展必须与适应县、乡(镇)需要的中小工业企业协调发展,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又受到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约束。这些转变和要求,集中反映出了城乡工业的结构问题。其中,又主要是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投融资结构、技术结构等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城乡工业的这些结构,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

5.2.1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

统筹城乡工业发展,首先要看市场。培育或壮大具有市场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行业,是各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我国工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东、中、西部三大地带性的布局与发展格局,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层次差异十分显著,调整优化的内容也各有侧重。

5.2.1.1东部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

东部地区的工业,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阶段。如长江三角洲就集中了全国22%的制造业总量(工业增加值)、30%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31%的外资企业产出总量。东部工业的发展,不仅吸纳了本区域90%以上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支持和带动了本区域农村经济的繁荣,还承接了中西部数以百万的农民工就业,带动了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互补性工业的发展。

但是,近年来东部工业整体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又出现了“民工荒”尤其是“蓝领”民工荒。其原因在于,东部工业的“两头在外,中间在内”(指市场、研发在国外,制造在国内)毕竟是过渡性的,在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推动下,必然要求产业升级,即既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又要增强技术创新,既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又要淘汰转移落后产业。这就是说,产业升级造成了农民工就业结构的变化。

因此,从稳定和扩大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大地带动和促进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来考虑,东部工业的发展应当是:

(1)瞄准国际竞争与合作,把既有的国内产业优势提升为国际竞争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重在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使其既要成为世界产业链条的上游和强者,保障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又要通过产业升级,创造、提供更多就业空间和岗位。

(2)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应继续重视和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方面,浙江的经验值得重视。在浙江,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省内各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又在高速度地发展。这表明,东部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也有高新技术,产业内的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需要转向高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同时,国际产业转移也正由轻型制造业逐步转向重型制造业,由零部件制造和组装向核心部件制造和研发转移。

(3)应鼓励东部地区将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加工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转移,发展互补、协作工业,为中西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5.2.1.2中部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

中部地区多数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汽车和机车制造等传统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位上承东启西、纵贯南北。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来考虑,中部工业的发展,应注意带动和促进区内农业大省的农业产业化,注意发挥“东引西进”的战略作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一是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形成区内农业大省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二是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振兴和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形成更具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产业集群或产业带,辐射带动县、乡(镇)工业发展,增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扩大农民转移就业。同时,注意解决好功能单一或资源枯竭的工矿型城市的产业扩张和产业转型,保障城乡居民稳定就业。三是要利用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传统工业的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同时也积极向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促进中、西部工业共同快速发展。

5.2.1.3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

西部地区的工业,主要形成于“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以军事工业和资源型的采掘、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其中,采掘及能源、原材料工业占了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40%,占了西北地区工业总产值的50%。西部加工制造业除军工企业和军民两用结合的机电工业外,能力普遍较弱,优势资源的开发转化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的程度和水平较低,卖资源和初级产品的情况比较突出。同时,军工和资源型原材料工业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与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全脱节。由于工业结构层次低,除四川等少数地区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推进的阶段外,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走出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工业化初级阶段。这也就造成了西部地区县域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吸纳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空间狭窄,并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

发展西部地区的工业,显然必须加快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又只能是各自的市场比较优势。由于西部区域内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一般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应突出这样几点:

(1)抓好资源开发转化,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西部地区尤其是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西部大部分地区仍需突出产业结构的第一轮调整,即提高工业尤其是特色资源加工业的比重,积极培育、壮大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继续降低农业比重。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具有全国优势。农林畜产品如畜牧、中草药、林果、糖料、棉花等,特别是极端与独特环境下的生物资源,独具全国特色。但特色优势资源普遍开发转化较差,缺乏深加工和精加工,未能很好地转化成产业优势。如四川,水电、天然气丰富,目前靠卖电只有0.3元/度的收入,而在上海可带来24元/度的增加值;直接卖100亿方天然气的资源税也就1个多亿,如果搞深加工,就可能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值。

可见,西部发展工业要重视资源开发,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深度加工、精细加工,要立足就地加工转化,延伸、壮大产业链,形成有特色的、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要以优势能源资源、磷矿、盐湖、有色金属、钒钛、稀土金属等矿产资源,尤其是特色农林畜、中药材资源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和壮大成为优势产业。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资源的开发转化,进一步带动和促进西部的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就地、就近转移。

(2)更新改造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业,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做大、做强优势工业。据资料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传统工业产品买方市场出现后,西部制造工业中有27个行业在全国所占份额下降,其中15个行业更呈萎缩之势。这表明,发展西部地区的工业,不能笼统地抓现有传统工业,只能根据市场导向,突出具比较优势工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的能源型原材料工业、以“三线建设”为主形成的军备工业和机电制造业、特色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和医药工业等,是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产业。但不少企业技术装备已相对落后,产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老化、层次低,军、民结合较差,致使优势产业显得不大、不强。发展现有优势工业,就必须加快更新改造步伐,核心是要抓好技术创新和产业、产品升级换代,调整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并把军、民优势较好地结合起来,抓好产业和技术整合,保持和增强优势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尤其是要注意突出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特色食品、轻纺、部分资源加工型重化工业的更新改造。只有优势工业强大了,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了,才能有效地提升整个工业的发展水平,也才能有效地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解决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

(3)加大承接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力度,加快培育或进一步壮大优势工业。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战略机遇,把工业招商引资同择商选资结合起来,是发展西部工业的现实的和重要的途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资和东部、中部的企业,既可满足其产业转移的需要,又可突破西部工业发展受到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开拓等瓶颈制约,解决西部工业发展主体的引入和培育问题。这在目前西部工业民间资本积累和民营经济发展有限,而政府又不可能再投向竞争性工业领域的情况下,对西部工业发展和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西部缺乏工业的地区,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培育和建立起有特色或比较优势的工业。已有一定工业基础或优势的地区,应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壮大其工业优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招商引资的机制和方式,采用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特别是产业链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贸合作和产业连接,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工业招商引资的大突破。

5.2.2注重发展龙头型工业企业

龙头型工业企业,是指不同区域的不同工业部门或行业中的较大企业。企业越大,对工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就越强。龙头强,对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带动力和支撑力就强。这是经济规律。按层次划分,龙头型企业有中央和省级大企业,也有县域的规模较大企业。相对于中央和省级大企业,县域的大企业也就只是中小企业而已。而且,中央和省级国有企业一般都是大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县域民营企业大多又是中小企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及民营企业的问题,事关企业组织结构问题。调整优化城乡工业结构,必须适时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注重发展龙头型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