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财务会计(第二版)
10157800000002

第2章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1)

第一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目标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与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本章的学习要求是:

1.掌握财务报告目标。

2.掌握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3.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其运用。

4.掌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一、财务会计概念及特征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其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把会计定义为“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的辨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程序”。

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表的第4号报告(APB Statement No.4)指出:“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它着眼于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通用报告和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一种媒介,财务会计通过它,将积累和处理的信息按期传递给使用者”。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概念公告第1号(SFAC No.1)中指出:“财务会计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盈利等方面的会计”。

综上,财务会计是按照一定的会计程序,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财务报告为主要手段为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决策信息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财务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各种会计相比,其主要特征有:

1.财务会计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制度的规范要求。这是财务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特点,也是不同于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财务会计的数据处理过程和财务会计报表编制的这一要求,是为了维护企业所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财务会计对外提供的信息反映了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等有关方面的利益关系。这些利益相关者往往要以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为主要依据,作出有关经济决策。为了确保利益相关者对这些会计信息的信赖,就需要对信息的形成和传递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财务会计的规范形式便应运而生。

2.财务会计以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为重点。财务会计只对已发生或已完成的,能用货币表现的交易或事项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因此,财务会计提供的主要信息是历史的。

3.财务会计的主体是整个企业。财务会计反映整个企业集中、概括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综合的评价与考核。

4.财务会计主要为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信息。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虽然可供企业外部和内部使用,但主要还是供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

5.财务会计主要通过编制基本财务报表来提供系统的、连续的、综合的财务信息。所谓系统,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和加工整理以取得管理上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所谓连续,是指会计按照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记录和计算主体的每一项经济业务。所谓综合,则是通过使用货币计量把大量的、分散的不易理解的数据集中反映出来。会计通过系统、连续、综合地反映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使其成为便于理解的资料,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6.为了促进财务报表进行公正的表达,遵守公认会计原则和有关的法规、制度、保证外部使用者获得可靠、相关的信息。财务报表必须由独立、客观、公正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依据。在缺乏会计准则的领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起到规范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作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78年开始陆续颁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在美国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都先后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发布了一系列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

实践证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可以保持会计准则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第二,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第三,可用来评估已发布的会计准则,既可据以对原准则作出修订和完善,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还可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第四,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以作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第五,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我国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并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的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是一个在实质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其中的概念框架是趋同的前提基础)并兼顾我国经济社会实际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的基本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概念框架的作用基本相似。

三、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会计也称对外报告会计,它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向会计主体外部有关方面提供可靠、相关、可比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将特定单位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加工为会计信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出发点,也是财务会计工作的落脚点。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无关,没有使用价值,那么财务报告就失去了其编制的意义。

根据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目标的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使用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与投资和信贷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现代公司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各项资产基本上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产。尤其是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业绩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只专门讨论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假设,未涉及其他的会计假设。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所属会计研究部第1号报告提出了另外两个重要假设:暂时性和市场价格假设。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是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