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0151300000006

第6章 动物知识(5)

(6)睡眠有节律。有的动物晚上睡觉,有的动物白天睡觉,还有的动物白天晚上都睡觉,只是在黎明和黄昏时活动。大多数动物都在一天的某一特定时刻睡觉,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鸟类在黑暗中大都看不见东西,不能进行正常活动;爬行动物在夜晚时体温最低,也不能有效地进行活动。捕食动物的活动时间则取决于什么时候最容易获得猎物。一般说来,动物的睡眠时间总是选择在环境对它最不利和食物最短缺的时候。对陆生动物来说,昼夜交替是影响动物睡眠节律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海洋里(特别是沿岸带)影响动物睡眠节律的最重要因子很可能是潮汐现象。

在实验室里用哺乳动物、鸟类、甲壳动物和昆虫所作的实验表明:环境变化并不是决定动物睡眠节律的惟一因素,动物的某种内在机制也对睡眠节律有影响,有人把这种内在机制称为生物钟,生物钟使动物能够预知环境的周期变化,并使动物对反常的气候变化(如温度、湿度和光)变得不那么敏感。这些生物钟可影响睡眠的控制机制,使动物在每天特定的时刻进入睡眠状态。

动物一天要睡多少觉?

就哺乳动物来说,一天的睡眠时间依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睡眠最多的动物是二趾树懒,一天要睡20个小时的觉;其次是犰狳、负鼠和蝙蝠,一天睡19小时;狐猴一天16小时;仓鼠、松鼠、河狸一天14小时;鼠、猫、小家鼠、猪和袋鼠13小时;绒鼠和食蚁兽12小时;美洲虎11小时;刺猬、黑猩猩、兔和瞎鼠10小时;人和鼹鼠8小时;豚鼠和牛7小时;山羊6小时;马、宽吻海豚和巨头鲸5小时;长颈鹿和大象4小时。

各种动物在睡眠时间上的这种巨大差异是很难用这些动物的生理差异来解释的。但是,如果研究一下各种动物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的生存对积极活动期(即苏醒期)的依赖性,我们就能找到比较满意的答案了。

大型食草动物每天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进食,睡眠时间必然减少,而负鼠以营养丰富的腐肉、昆虫、果实和谷物为食,每天只需花很少的时间取食就能满足能量需要,同时,它们选择的睡眠地点又十分安全,因此一天可以睡19个小时的觉。

另外,很多动物的活动都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使它们每天有很多时间不能从事任何活动。如大多数鸟类的夜视力不好,夜晚无法飞行,因此只好睡觉。温度的日变化也能对动物的活动起限制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小型陆生爬行动物,因为它们的体温是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滑喉蜥,那里白天太阳晒得很热,夜晚却非常寒冷并有冰冻,因此,滑喉蜥夜晚必须躲到地下深洞里去,白天从洞里出来靠太阳把身体晒暖后才能进行各种活动。

总之,动物的睡眠时间主要取决于它对非睡眠时间(积极活动期)的需要,这一原理完全适用于幼小动物。对所有动物来说,幼小动物的睡眠时间都毫无例外地比成年动物多,而且,幼小动物睡眠时间的长短与它们出生时的成熟程度有关。猫和鼠在出生时发育程度最差,所以猫仔和鼠仔的睡眠时间也最长。相对说来,新生豚鼠的睡眠时间要少得多,因为它们在出生时神经系统已发育得非常好。个体发育的研究表明,动物出生以后,睡眠时间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而睡眠最多的是早产儿。幼小动物多睡眠有利于双亲对它们的抚育和减轻双亲的劳累。

从进化角度看睡眠

人和哺乳动物的睡眠现象在本质上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睡眠现象是一样的。不仅如此,脊椎动物与某些无脊椎动物(如软体动物和昆虫)的睡眠现象也非常相似,这表明,在动物的进化史上,睡眠现象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很远。

哺乳动物和鸟类在睡眠时都有特定的脑电活动形式,而爬行动物则没有。这主要是由于爬行动物的脑与哺乳动物的脑和鸟类的脑在形态学上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在它们之间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睡眠标志。事实上,爬行动物睡眠时和活动时的脑活动是相似的,而且在很多方面也与哺乳动物非睡眠时的脑活动相似。因此,要想知道爬行动物是不是在睡眠,主要应当采用行为学的标准。例如,避役每天在太阳落山时都回到一个树枝上去,整个夜晚都显示出一种特定的姿态,眼球回收,这是睡眠的一个明显行为标志。凯门鳄的长期休眠分为警觉期和非警觉期,这两个时期都各有特定的体态。在非警觉期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实际上是在深眠。

虽然我们对两栖动物的研究很少,但已知有些种类是有睡眠现象的,如古巴雨蛙和蟾蜍等。蝾螈和蟾蜍在睡眠时脑电活动发生相应改变。雨蛙在睡眠中受到刺激时懒得跳起。蟾蜍在睡眠时眼睛是闭着的,头位下降。据观察,美西螈成群悬浮在水中睡觉,下面有水生植物托举着它们。此时它们对刺激的反应非常迟钝,而且鳃的活动频率大大下降。但至今还没有人观察到牛蛙有睡眠现象。鱼也在白天或晚上进入睡眠状态,睡眠时静静地呆在石上、石下、砂上或钻入砂堆中,有时隐藏在水生植物丛中。有些鱼在睡眠时会改变颜色,这可能与防御有关。

至今还有很多人不愿意把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的不活动期理解为是睡眠。实际上,很多昆虫在不活动期具有明显的睡眠特征。已知蝶类和蛾类会选择特定的睡眠地点,那里往往是最好的隐蔽场所。其中有些种类在不活动期还采取特定的睡眠姿势,如地中海粉螟其触角在正常情况下是向前伸的,睡眠时则倒向后方紧贴在翅上,两触角互相交叉,末端隐藏在翅下。它们在睡眠时对外界刺激极不敏感,甚至用一个微型刷把它的一只翅挑起来再放回时也毫无反应。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有类似现象,特别是软体动物(如头足类)表现非常明显。这说明,睡眠现象已经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进化过程了。

多姿多彩的求爱艺术

动物求偶行为的形式是极其多种多样的,复杂的求偶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求偶常常以奇特的动作、炫耀鲜艳的色彩和发出复杂的声音而非常引人注目,这是因为求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吸引配偶。通常是雄性吸引雌性,如雄鸟在生殖季节的歌唱,主要是为了吸引异性。也有些动物是雌性吸引雄性,如雌蛾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娥。鸟类具有极好的视觉和听觉,但嗅觉不发达,因此,鸟类主要靠表演各种动作和鸣叫来吸引异性。生活在森林中的鸟类,由于视野受到限制,因此主要是靠叫声和发出其他声响(如啄木鸟的啄木声)来吸引异性。生活在开阔地域的鸟类则主要是利用行为炫耀求偶。例如,麦头风鸡通过在空中翱翔和翻滚,再加上它黑白分明的羽衣,使雌鸟从很远的地方就能注意到它。夜行性动物主要是靠听觉和嗅觉信息吸引异性,如夜莺的歌唱和夜鹰的颤鸣都是为了吸引雌鸟。夜出活动的昆虫则具有多种吸引异性的方法,除了释放出气味物质外,还有蝉和蟋蟀的鸣叫,萤火虫的发光等。有些动物还可以借助于改造环境来增强对异性的吸引力,如园丁鸟用细树枝编织成巨大的鸟巢,然后用鲜花和各种物件装饰起来,极为醒目。又如沙蟹在沙地上掘穴,在穴中等待雌蟹到来,挖出的沙子堆成像金字塔一样的沙丘,使雌蟹从远处就能看到,这显然是吸引异性的一种视觉信号。

有些动物是通过聚集在一个特定地点来寻找配偶的。例如:蟾蜍常常迁移到一个池塘或湖泊中进行配对和产卵,每个个体都有机会同大量异性个体相遇。有趣的是,普通蟾蜍常常不加区别地抱握雌蟾和其他雄蟾。但当抱住雄蟾时,被抱握的雄蟾就会发出意思是“放开我”的特定叫声,听到这种叫声,雄蟾就会停止抱握。

在自然界,防止同异种个体杂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异种杂交很难产生后代,即使产生了后代,杂种后代也很难继续繁殖。因此,动物的求偶行为往往具有物种特异性,只能引起同种异性个体的反应。例如:刺蜥属的雄蜥是靠有节奏的摆头来吸引配偶的,但不同种的雄刺蜥摆头的速率是不一样的,而且雌蜥只对同种雄蜥的摆头作出反应。鸭类也是一样,不同种的雄鸭,其羽饰既漂亮而又互相有别,而雌鸭的羽色则都非常相似,这是因为雄鸭是积极的求偶者,炫耀其独特的羽饰再加上特有的求偶姿态和叫声,可以大大增强种间生殖隔离的效果。

一旦雌雄个体到了一起,往往是雄性的性兴奋水平高于雌性,使两性的性活动不协调。因此,求偶行为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激发对方的性欲望。动物激发配偶性欲望的方法很多,许多鸟类的雄鸟在雌鸟面前所摆出的姿势恰好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鲜艳的羽衣,如孔雀和松鸡等。滑北螈的求偶则包括炫耀自己华丽的色彩和用尾击水,把水流送向雌螈,而水流中则含有自己的气味,同时,水流本身对雌螈也构成一种震动刺激。可见,雌螈是通过三种感觉渠道(即视觉、嗅觉和触觉)被激起性欲的,而且也为雌螈提供了三个信息来源,以便判断雄螈与自己是不是属于同一个物种。

有些动物的雄性个体在求偶时要向雌性个体奉献一点食物,这种有趣的喂食求偶现象可为雌性个体提供额外的食物来源,以供产卵和产仔的需要。同时,喂食求偶也可诱发雌性个体的性反应和减少它产生逃跑和攻击反应的可能性。

在蜘蛛类中,求偶的雄蛛有被雌蛛当成猎物吃掉的极大危险,因为雌蛛一般比雄蛛大得多,而且视力不佳。因此,雄蛛要实现与雌蛛交配,必须首先抑制雌蛛的攻击反应。在这方面,雄蛛有着各种各样的求偶技巧。有些种类的雄蛛,先与雌蛛保持一个安全距离,用足作波浪式的运动向雌蛛发出求偶信号,待雌蛛作出明确无误的性反应后,才敢上前接触雌蛛。有些织网蛛,雄蛛求偶时先在网的一角以特定的频率使网发生震颤(与昆虫落网的挣扎绝不相同),只要雌蛛不作出适当的反应,雄蛛绝不会冒险上网。更有趣的是,有一种雄蛛在与雌蛛交配前先用蛛丝把雌蛛捆绑起来,以保证绝对安全。另一种雄蛛则生有一种专门的附器,交配时用它堵塞住雌蛛张开的口器,使它失去咬噬的能力。还有一些蜘蛛,雄蛛先带给雌蛛一件“结婚礼品”(用丝缠捆的猎物),当雌蛛忙于处理和吃食礼品时便乘机和它交配。

对体外受精的动物来说,雄性个体排精的时间和雌性个体排卵的时间必须配合得很好,才能达到生殖的目的,排精或排卵的明显提前或延误都会造成配子的散失,使生殖成功率大大下降。求偶行为则有助于使两性的排精排卵时间趋于一致,就拿三刺鱼来说吧,当雄刺鱼向雌刺鱼求偶时,如果雌刺鱼对求偶行为作出了反应,雄刺鱼就会把雌刺鱼带到自己事先已建好的巢中,并激发雌刺鱼在巢中产卵,然后,雄刺鱼立即游入巢中排精,使卵及时受精。三刺鱼的求偶程序实际上是雄鱼和雌鱼行为相互作用的一个链式反应(又称求偶反应链)。也就是说,任何一方的一个行为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反应,下一个行为就不会出现,整个求偶程序就会中断。例如:雌刺鱼如果对雄刺鱼最初的求偶行为无动于衷,雄刺鱼就不会把雌刺鱼带回自己的巢内。这种一环扣一环的刺激——反应链可以确保无论哪一方的性兴奋状态都不会太超过对方或太落后于对方,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排精和排卵不同时发生的危险性,从而提高卵的受精率。

求偶行为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尽可能从众多的异性个性中选择一个最好的作配偶。例如:杜父鱼常常等在洞穴中,只要有雌鱼经过它的洞口,它就会立刻冲出来,用颚咬住雌龟雄性王后蝴蝶用一种能使雌性蝴蝶深深陶醉的、被称做“爱粉”的化学物质来补充炫耀那光彩夺目的双翅的头部,此时,性已成热的雌鱼会保持安静,允许雄鱼把它拖入洞内并开始产卵。如果是一只性尚未成熟的雌鱼,它的反应就像受到了攻击一样,拚命挣扎试图逃脱。可见,雄杜父鱼是用明显的攻击行为来检验雌鱼是不是适合于作配偶,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雄鱼总是能同性发育良好的雌鱼进行婚配。

刺鱼更加有趣,当一只雌鱼进入雄鱼的领域后,雄刺鱼往往是求偶行为和攻击行为兼而用之,据研究,两种行为交替使用,对雌雄双方都有好处,一方面雄鱼的攻击行为可以吓跑那些性兴奋不强烈的雌鱼,保证雄鱼只同性发育较充分的雌鱼配对。另一方面,雄鱼的表现也为雌鱼提供了一种依据,以便判断雄鱼保卫领域和家庭的能力,这可确保雌鱼把卵产在一只能很好抚育后代的雄鱼巢内(刺鱼是一种典型的雄性护卵护幼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