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1008900000003

第3章 《蒙田随笔》蒙田

一句经典

只有乐生的人才能真正不会感到死的苦恼。

——蒙田

作者简介

米舍勒·爱冈·德·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他出身新贵族,曾做过15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同时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风俗人情。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随笔集》两卷,于1580年出版。1588年,新著《随笔集》第3卷问世。

成书背景

本书创作于1580年至1588年。

1580年3月1日,作者曾经谈到自己创作《蒙田随笔》的动机。他在该书的“致读者”中写道:“我只想把它留作我亲朋的慰藉,使他们在失去了我之后,可以在这里找到我的性格和脾气的痕迹,因而更恳挚、更亲切地怀念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平凡的、淳朴的、天然的生活,亦无造作,我的弱点与本相……”正是由于作者朴素自然的写作动机和他对于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影响,《蒙田随笔》问世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思想品读

《蒙田随笔》原作共分三卷,其中第一卷收录作品57篇,内容短小精悍,其余两卷内容不等,分别是13篇与37篇。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作者所感觉的自我;他所体会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他所理解的现实世界。

在书中,蒙田以一个智者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旁征博引,对人类许多共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有时似乎是奇特的见解,给人以深思、反省的机会,提高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其行文风格则如水银泻地,飘忽不定、变化多端、亲切自然,仿佛作者信手拈来一挥而就,读来别具一番风味。

《蒙田随笔》是部散文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哲学和社会政治著作。蒙田的思想被称为怀疑论。他说:“只有怀疑才能判断和论定。”他认为“我知道什么呢”这个疑问警句比肯定的说法表达了更多的真理。他对各种事物,特别是对盲目信仰提出种种怀疑。他说:“三千年来,人人都相信地心说,直到哥白尼发现地球在环绕太阳转动,才打破这种迷信。以前的神学家认为地球就只眼前这么大,而今天,一块无限的陆地刚被发现。”蒙田的这些怀疑论思想显然是建立在对科学发展和新事物的认识之上的。 

蒙田阐明了他对宗教战争的意见。他认为人还不如动物那样彼此“忠诚”、“友爱”,“自以为是乃人类天生的最大弱点”,人人都说自己找到了真理,其实是证明了自己幼稚无知,不但找不到真理,反而导致战争。在宗教方面,他主张“宗教容忍”,认为应该信仰正统宗教,但不应杀害新教徒;最好不改革宗教,但既然改革了,就应给予它一席之地。 

教育问题在《蒙田随笔》中占有重要地位。蒙田的教育思想也从怀疑论的基础出发,他批判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他反对书本教育,反对过度记忆,反对惩罚方式和种种约束,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概念,提倡在同各种人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要锻炼身体;他还给儿童学习规定了全方位的课程。 

《蒙田随笔》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对自己作了描绘和解剖。蒙田说他的写作目的就是“描绘我自己”,就是“叙述我的生平和事迹”。通过蒙田的叙述,我们认识了他父亲的情况,他小时候所受的教育,他个人的特征和弱点,他不得不在法院的任职经历,他的圆顶似的住宅,他的写满箴言的书房,他的旅行,他担任市长的情况,他的思想和爱好,等等。蒙田写的不仅仅是他个人,因为“每个人都包含人类的整个形式。首先,我通过普遍的自我同世界沟通”。 

蒙田在《蒙田随笔》中表达了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形式是人的形式”;人的价值应以“本身的品质为标准”。他表达了人文主义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我热爱生活”,“我全身心地接受它并感谢大自然为我而造就的一切”。总之一句话,蒙田希望通过《蒙田随笔》把“人”的本来面目、“人”的能力限度通过“我”表现出来。“我”即“人性”,蒙田把人性看做最崇高、最神圣的概念。

在《论不同的方法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中,作者在篇首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当我们所冒犯的人手操我们的生死大权,可以任意报复时,最普遍的感化他们的方法自然就是投降以引起他们的怜恤和悲悯。可是相反的方法,勇敢与刚毅,有时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他在书中总结道:“恻隐而动心,是温柔、驯良和软弱的标志,由勇敢的神圣影响而起尊敬心,则是一种倔强不屈的灵魂的标志,他们都崇尚大丈夫的刚毅气概……对于比较狭隘的灵魂,钦羡与惊异亦可以发生同样的效力。”他告诫人们在危急时刻,应随机应变,区别对待各种险情。

在《论闲逸》中,作者认为:“如果没有一定的主意占据心灵,把它约束范围住,它必定无目标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蒙田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即使在闲逸时,也不可使灵魂丧失目标,否则,最终会导致“产生无数妖魔与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在《论死后才能断定我们的幸福》中,作者引用苏龙的警告:“人世变幻无常,只要轻轻一动,便可能面目全非、前后迥异。”在感叹生命的变化无常之外,他给自己定义“幸福”的标准是:“希望我可以善终,就是说,安然逝去,不声不响。”一个人无论经历过怎样的美丽辉煌,地位、权力与财富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件偶然的附属品。在生命的末日来临时,重要的是问心无愧,安然逝去,才能称之为幸福,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

在《热爱生命》中,作者认定“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因为“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活之重压或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尽管作者当时已身患重病,但他并没有沉沦。气馁,而是采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拥抱生命,感受生活的乐趣。最后,作者引用罗马哲学家塞内卡的话指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希望后来者从一开始就做一个明白人。

在《众师之师》中,作者认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众师之师”,因为他认识到“我一无所知”。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识世界是从认识自己无知开始的,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就镂刻着“人人应有自知之明”的名言,可见刚愎自用与固执己见才是愚蠢无知的鲜明标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区分两种情况:一是“走自己的路,休管别人议论”,一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在《蒙田随笔》中,蒙田以一个智者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的众生相,从公元前的古希腊一直观察到16世纪,从当时的法国一直观察到古代的埃及、波斯,他引古证今、鉴古知今,对许多人类共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将其化为波澜壮阔的随笔,使这部作品成为16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

全书朴实无华,作者摈弃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华丽堆砌的写作手法,直接采用单线条的咏叹与勾勒,陈述自己对于自身个体、人类生活方式与现实世界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循序渐进地将读者引入一泓恬淡清澈的湖水之中。

影响与评价

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其随笔中,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述,但又不假雕饰,没有学究气。在思想上,他的自我解剖可以说开了风气之先,对18世纪、19世纪表现个性的文学起了启迪的作用。在西方文学史上,他开了随笔式作品的先河,使散文作品进入文学领域,因而具有非凡的意义。

《蒙田随笔》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世界上很多名人从这本随笔集中学到如何修身与处世的道理,福楼拜曾向心情抑郁的女友推荐说:“读《蒙田随笔》吧,它能使你平静。”莎士比亚也不时从《蒙田随笔》中找到处世的智慧。尼采则认为,正因为有了蒙田的这一著作,他活在这世上的乐趣才增加了。

凭借这部著作,蒙田同拉伯雷一道奠定了把法语确立为文学语言的基础,并影响了帕斯卡尔、卢梭、圣伯夫、法朗士等一大批文人。《蒙田随笔》与培根的《人生论》、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蒙田随笔》问世后,影响深远。18世纪,人们对蒙田好评有加。孟德斯鸠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而在这一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思想者。”伏尔泰在驳斥帕斯卡尔时大声赞美蒙田:“蒙田像他所做的那样朴实描述自己,这是多么可爱的设想!因为他描绘的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