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老黄历
1007000000017

第17章 中华民俗民风 (5)

第三章 中华民俗民风 (5)

忌讳的数字有很多,从总体来说,忌单数,好事成双,所以给人送礼或礼金都忌单数。“二”是双数,但这样的日子忌出殡,因为人们不希望坏事成双。“三”谐音“散”,做寿和结婚忌这个日子祝寿、贺喜送礼也忌这个数字。“四”谐音“死”,大凶,所以门牌号、汽车牌号等都不宜有这个数字。“七”,有的地方妇女忌讳这个数字,如扬州。因为封建社会对妇女有“七出”的戒,犯了七条就要被休,所以该地有“七不出、八不归”之说,“八”在这一点被禁忌,是因为有“分”的意思。“九”,音乐界颇为忌讳,因为世界上一些大作曲家如贝多芬等,都是在写完第九部交响乐后死去的。忌“十三”本是西方的习俗,因为背叛耶稣的犹大排位十三。但中国开放以后,一些高级宾馆为了迎合西方人,也避讳这个数字,不设十三层。江浙一带忌“二十”,碰到这个数字就读作“念”。据说是因为春秋战国时吴王有个女儿叫“尔释”,是被鱼骨鲠死的。而“尔释”与“二十”谐音,所以忌之。湖北长阳一带忌“三十六”,据说是因为周瑜死于三十六岁。忌七十三、八十四,民间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因为孔子卒年七十三岁,孟子卒年八十四岁。

还有“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类的数字也忌讳,因为与“七零八落”、“散”和“死”谐音。

居家禁忌

禁拔去白发,俗说:“拔一根,生三根。”一般认为白发会越拔越多。

禁远行前洗脚。台湾人认为夏天远行前洗脚,会越走越热,冬天则越走越冷。

吃饭时,碗中不得残剩米粒,尤其大人常告诫小孩若不将碗中米饭吃净,会娶猫某,嫁猫尪,猫字取麻脸之意。此说亦为民间对谷神敬仰的延伸,无非教训孩童养成敬谷惜福的观念。

吃饭时忌以箸敲碗,否则会沦为乞丐,因为只有乞丐才会敲着空碗,挨家要饭。此外,吃饭时不可将筷子插入饭碗中,因其大意使人联想丧俗中“拜脚尾饭”的风俗,予人不快及不祥之感。

忌食鸡母肉。如果小孩吃了鸡母肉(指下过蛋的母鸡),皮肤会像母鸡一样多皱纹。

房屋坐向忌“坐南向北”,俗谓:坐南向北,饿到揽(扑地之意)。为避穷运,自忌讳坐南向北。以地理环境而言,坐南朝北的房子必冬冷夏热,不宜居住。

忌房屋大门与路口或柱子、树木相对。对着路口易与鬼煞对濡,要匡“八卦镜”镇邪。若对着柱子、树木,会破坏风水,家道中落,要挂一个“对我生财”的小木牌化解。

造屋时忌遭人暗埋祟物,即在地基或壁牖中放人相木、稻草人、上书姓名、生辰。遭咒者会倾家荡产。为此,屋主在建屋时会极力礼遇木土、泥水匠,唯恐稍有怠慢会遭工匠的报复。

忌人在户碇(门槛)上站立,否则触犯户碇神,会遭灾厄临身。

家中打扫忌由内扫到外,因恐将财运福气扫出门。反之,若想驱霉运,则须由内扫到外了。打扫时亦不可将椅子椅脚朝上堆叠,因丧事中亦有将椅子翻叠的习俗,亦使人联想到丧事,自然力求避免。

忌在屋中张伞,俗信在屋内张伞会遭小偷。

禁止日落后探病。因日落后阴气重,病人生病时阴气亦重,所以俗信晚间探病会使病人的病情加重。

七月夜间禁止外出。俗信七月孤魂野鬼四处游荡,人们因为惧遇夜鬼,所以晚上除非有急事,否则没人会冒险外出。再如一旦遇到鬼,只要咳嗽几声,鬼就离开了,或是夜行的人常边走边唱歌,鬼就不敢出现。

传统节日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的一月一日称为春节。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韵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这两个概念,其意最初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现介绍其中一种——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除夕夜整夜不睡,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时期,有一种非常凶猛的怪兽,在深山密林中散居,人们称之为“年”。它的形象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甚至吃人,因此人们谈“年”色变。后来,大家慢慢发现“年”都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都是在天黑以后出没,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渡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架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求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得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自己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大家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节的习俗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所以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贴窗花和“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年画。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食俗。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春节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聪明、风趣又善良。有一天冬天雪后,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正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劝阻,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法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她更加思念家人。而且她觉得自己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非常同情,于是就答应她想办法使她与家人团聚。

后来有一天,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算卦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都城里的人都极其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不敢耽搁,迅速将其送到宫中。

汉武帝接过红帖一看,只见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沉思了一会儿,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就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同时,还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以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天称作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

吃汤圆:民间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汤圆在有些地方又称“元宵”、“汤团”,这些名称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闹花灯:正月十五闹“花灯”,张灯、观灯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元宵放灯的习俗本来只在宫廷中举行,后来流传到民间。

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最佳时机。

走百病:元宵节除了有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祛病除灾。

元宵节诗词选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