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
1006700000053

第53章 俞敏洪:创意撬动教育产业 (4)

新东方老师之所以优秀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被竞争和忧患意识逼迫出来的。俞敏洪认为如果那些不能胜任的老师不离开,新东方的发展速度肯定跟不上老师进来的速度,这样会造成人才拥堵,老师也会停止发展。所以老师们进入新东方并非一劳永逸。一个老师在新东方待到3至5年,他的教育风格、教学内容出现了重复,上课开始变成陈旧,自己的成长会受到障碍。他们坚持教旧的东西,自己的英语水平受到了限制,讲话的风格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这样循环下去,就很难有动力去支持这样的老师上课,而且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单调,心情变得烦躁。对个人,对新东方都是非常不利的。

俞敏洪有他的解决方式。每一个老师在新东方一段时间之后,俞敏洪常常给老师提供两方面的机会,第一个是新东方的内部调整,很多老师变成新东方的校长和管理者,就会迎接新的挑战,更加感兴趣,觉得学新的东西了。第二个是如果新东方内部确实调不开,或者这个老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在新东方的管理岗位工作,做老师很优秀,做管理者会出现很多毛病、很多问题,新东方只能是让他选择要不继续当老师,要不就坦率的让他自己选择出去干自己的事业。所以现在有一些老师不管是被新东方轰走的还是自愿走的,俞敏洪都表示鼓励。

另外,俞敏洪希望新东方成为“跑得最快的狮子”,但是不要做盲目向前追赶的狮子。快,虽然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之一。但是,还要防止一味快速奔跑而忘记了企业管理能力的伴随提升。因此,他有一个“速度与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俞敏洪说,汽车的质量高,开得就越快。比如,像奔驰和宝马这一类车,它们的高质量不仅体现在发动机系统上,还体现在刹车系统上。你开这些车的时候,就敢于高速行驶,因为你知道,只要你踩刹车,车就能稳稳地停下来,不至于翻车或跑到马路外面去。但当我们开夏利车的时候,我们一定不会开得和奔驰车一样快,因为我们知道如果让它跑得太快了,就很难刹车了,说不定就会撞栏杆或者翻了。所以说,没有把握停下来的人是跑不快的人。

他不仅用汽车的例子作比喻,还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俞敏洪在2005年迷上了滑雪运动,刚开始学的时候他并没有请教练。看着别人滑雪,他觉得很容易,认为就是从山顶滑到山下那么简单。可是等他穿上滑雪板,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结果他没有从山顶滑到山下,而是滚到山下,摔了很多个跟斗。怎么停止,怎么平衡,完全没有掌握要领。

后来俞敏洪将滑雪的体会和感悟引用到管理企业中来,从而演绎出一套管理哲学。他认为,他最初滑雪体会到最大的一个乐趣,就是怎么停下来。做企业,在追求速度的时候,必须要尽可能地向前发展,但是企业什么时候要停下来,就必须得停下来。其实这跟做人也是差不多的,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在名利前刹不住车的人,那最好就别做坏事,因为一旦陷进去就出不来,企业也是一样。

在企业界长期存在着一种企业经营的悖论,认为企业的成功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规模做大做强。因此许多经营者进入了一种思想误区,觉得企业如果不能一直向前进,那就不算成功。最近几年国际国内企业的并购和投资热潮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有许多企业一并就死,一投就伤。

有人曾经将竞争比做老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停下来,就会被老虎吃掉,但是马不停蹄地赶路,则可能会因为精疲力竭而倒下。因此,企业领导人必须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控制好企业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既要防止太慢被“老虎”吃掉,又要注意奔跑太快而摔倒。因此经营者必须要保持冷静而思维敏锐的头脑,这就迫使俞敏洪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经常审视企业前进的速度,仔细思考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

俞敏洪带领新东方审慎地向前进步,并非盲目的扩张和多元化,并非一味低头向前发展。他可能偶尔要放缓脚步,抬头看看生命的北斗星,找准自己的方向,去寻找希望。

确保资金链健康、有效

资金链断缺曾经让许多中国知名企业或轰然倒下,或受重创放缓脚步,令人叹息。例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地产黑马顺驰地产,鼎盛的时候其老总孙宏斌甚至叫板王石的万科地产,后来因为大面积购遭遇地产“寒冬”,无资金支撑新开发的楼盘而土崩瓦解;赵新先的“三九胃泰”曾经传遍大江南北,却因盲目多元化导致资金危机爆发,连引以为傲的立在纽约曼哈顿广场的巨幅广告牌都被悄然拆除;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因为头脑发热,高估当时企业和市场的大好形式盖巨人大厦,结果因资金不足,不仅让大厦没有树立起来,还拖垮了其他业务。当然他通过后来的经营和奋斗,重新又回到商海的潮头。

警钟长鸣,引以为戒。同在商海泛舟的俞敏洪当然认识到资金链的重要性。事实上,任何一个经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一条健康、有效的资金链来维系和支撑。近年来,英语培训行业因为需求巨大,增长速度飞快。也引来了众多企业经营者的目光,使得竞争更为激烈,淘汰率也非常高。

赫赫有名的南洋集团是从太原起家,后来经过快速扩张,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翘楚。南洋的发迹应该归结为该公司的“教育储备金”这一历史产物。其内容是如果学生家长一次性交一笔8万到20万元不等的储备金,此后就不需要交纳任何学费和伙食费等费用。等学生毕业之后,储备金将全额不加利息如数返还家长。所收取的储备金,学校则用来继续扩大规模,开设新学校,快速发展。

可是,世事难料。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受其影响,我国内需严重不足,央行为了鼓励消费连续8次降息,这使得靠“教育储备金”的集资方式运作的民办教育成为高危险群体。到2005年秋季,南洋到期的各校教育储备金无法兑现,各地形成挤兑风潮,2006年,南洋集团由于储备金问题全面崩盘。除南洋外,双月园、金山桥也因同样的原因相继垮掉。

俞敏洪曾经对以上企业的倒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些学校垮掉有两个原因:一是资金链问题;一是模式的问题。比如南洋采取的储备金模式,学校收取学生高额储备金,承诺学生毕业时返还,只收取利息用来办学。这在早些年利息高达10%以上的环境下还行。但后来国家降息。低到只有3个多百分点。学校就难以为继,不得不动用学生的储备金,最后出问题。

这番话是在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时候说的,虽然有“马后炮”的嫌疑,但分析是一针见血。当时因为这些学校的影响,人们还猜测新东方的上市是不是遇到资金瓶颈问题。对此俞敏洪给予坚决、自信的回答:新东方上市,坦率的说是个例外,因为新东方从来没有缺过钱,新东方的账上加起来,原则上一般都不会少于2亿人民币,所以从来没有缺过钱。

事实上新东方的资金运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3年到2000年,新东方的发家时期,主要是坚持“一个班搭一个班”的发展模式,选择短期培训,依靠自身资金滚动式扩张;第二阶段是借助外力的时期,自2000年之后。

当然,每个企业的发展不可能都一帆风顺,新东方也有资金短缺的时候。2003年年底,正值新东方成立十周年的时候,俞敏洪下决心投资3亿元人民币购买一座集教学与办公为一体的现代化办公楼。他认为购买后不仅房产的产权归新东方所有,而且还能以此为优质资产做抵押,到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可以投入到新东方期待已久的基础教育领域。经过反复权衡,他最终选择了中关村金融中心。

但是事与愿违。2004年1月新东方与对方签约、支付了首期款1.1亿元,到5月16日,俞敏洪发现原本买楼时最看重的人文景观“鸡鸭佟”的位置被八个庞大的制冷塔占据,制冷塔运行时发出的巨大噪音,将会严重干扰新东方正常的办公和教学。因与开发商的谈判不欢而散,于是双方对簿公堂。

按照一审六个月、二审三个月的诉讼周期,新东方迁入新总部的日期变成了一个未知数,而且支付的一亿元资金也有被套牢的风险,于是有人担心新东方是否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境地。对此俞敏洪出面解答了公众的疑惑,他说,这件事对新东方的现金流有一定的压力,但还没有超过新东方现金流的警戒线,新东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投资原则,其中有一条就是“30%原则”——新东方付出去的钱不能超过储存现金的30%。

“30%原则”是大多数国际公司所实施的财务安全原则,这一做法在新东方是经过咨询许多财务顾问公司和专家才最终确定下来的。俞敏洪进一步解释新东方的财务原则:尽管新东方的商业模式非常好——先进钱后花钱、基本没有应收账款,但是新东方一定不要把应收账款都当成公司的现金流,所以也应该恪守这个原则。

所以在中关村金融中心的项目上,虽然与开发商的纠纷出现了意外,但是因为新东方在此之前早有准备,即便购买失败,或者第一期款项暂时无法收回,新东方的正常运作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事情终有结果。2004年10月,新东方的官司有了转机。双方达成和解,签订谅解合同,开发商承诺将制冷塔移走,新东方于10月8日撤诉。2005年11月16日,新东方正式入驻金融中心B座,开始新的征程。

事实上在与开发商产生官司纠纷的时候,俞敏洪已经开始着手寻找新的融资渠道了。2004年12月,新东方引入老虎环球基金,募集了2250万美元。不久,该基金又向新东方注资1857.42万美元,,至新东方搬入新总部,依靠这笔资金,俞敏洪很快还掉贷款,并加速了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步伐。

事后,俞敏洪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融资的道理:如果今天仍然是赚三五年的钱再去做一个项目的话,就会被许多竞争对手甩在身后而难以追赶,如果有一个资金杠杆的话,就会使你的事业成倍地发展。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纽约交易所敲响了股市钟,一直坚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俞敏洪,终于抢在当年9月8日“红筹”公司境外上市的“闸口”收拢之前,带领新东方成功上市。这既是他融资的完美演绎,又是他“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人生精神”的深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