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牟宗三说儒
1006300000017

第17章 解脱“自我”,得大自在 (1)

第三篇:儒学标杆下的人性原味

牟宗三先生更愿意将古老的儒家传统与当代万象作对照,并在这种对照中,更为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中的个人生活的启发作用,这种作用包括伦理情感的升华,也包含基本人性的修养。对于牟宗三先生而言,这才是新儒学的俊秀之美。它能够让我们认识到人生带给自身的全部意义。犹如牟先生说的那样——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光辉与智慧。

第八章 解脱“自我”,得大自在 (1)

爱他人才能更爱自己

后花园里的玫瑰花盛开了,几个少女流连其间,欣赏着娇艳的花朵。其中一个金发少女对大家说:“这么好看的花,要是每天都能盛开,那该多好啊。把花园装扮的漂漂亮亮的,我们看着也高兴,姐妹们,你们不这么认为吗?”

其他几个少女点点头,非常赞同金发少女的话。她们开心的在花园里跳起舞来,时不时凑上前去闻闻花香,看来今天又将是一个美好的日子。但是令这几个少女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稍后进来的一个少女来到一株玫瑰花前,深深的吸了口气,然后轻轻一折,将美丽的玫瑰花摘了下来,放到自己的胸口。

看到这大煞风景的一幕后,金发少女很生气,对她说道:“这么美丽的花朵,好好的长在这里,怒放着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你要去破坏呢?”

少女回道:“我只是想让美丽的花朵离自己更近些,再说了,这些花如果不让我们采摘,开得再好看也没什么用!”

“可是你不知道吗?花朵也是有生命的,花朵盛开是在展示自己的生命,我们闻花香,是在欣赏它茁壮的生命,而你却扼杀了这个生命,你竟然连鲜花的生命都不热爱!”

金发少女和其余几个少女对她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决定再也不搭理这个人。那个少女感到委屈,认为自己并没做错什么。她希望大家还能和从前一样把自己当作朋友,但是大家对她说,连花都不爱,甚至践踏鲜花的人,对自己也是不会有爱的,这样的人,又怎能得到别人的爱!

对别的生命毫无怜爱之意,更没有热爱之情,这样的人,我们很难想象对自己还会有多大的感情,既然对自己没有感情,对别人的爱能有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摘花的少女失去了朋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牟宗三先生指出,爱他人是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因为生而为人,有外在的关爱,与自我的意识,外在的关爱即儒家所言,是人爱其亲的表现,而内在的意识,牟先生说,在康德看来,是对自己命运的关照,简单来说,就是人这一生,你要怎么对待你身边的人,要怎么对待自己。

孔子曾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康德更为着眼的对人自身的认识,牟宗三先生将两者概括为“重视生命”的意识,不管是花草鱼虫,还是与己不相干的人,都首先要热爱他们,去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超越自己固有的认知,去发现一个“无限的自我”,牟宗三先生认为,康德所说的“无限的自我”与儒家所说的以慈祥智慧的心去对待他人的意义是相同的,东西方都注重爱己必先爱人。

“爱”有时候是一种抽象的感受,什么是“爱”?又该怎样去付诸这种“爱”?谈论“爱”的人随处可见,但是对其有深刻理解的却少之又少,牟宗三先生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主要还是不懂得如何去“爱”,这种爱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一种和谐的情感。如何做到和谐?牟先生指出,儒家早已为我们指出了明路——尊重他人,信任朋友,诚恳待人,敬人容人,在牟先生看来,这就是儒家爱人的具体表现。爱他人,才能明礼仪,明礼仪才懂得如何更好的关爱自己,进而将这种“爱”扩延到更为广泛的空间,去温暖别人,成就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邻居家的小孩生病了,苏珊夫妇决定买点糕点去看望一下。在他们临出门前,苏珊夫妇的小儿子问他们:“邻居家的小孩经常偷我们家的东西,他的母亲还对你出言不逊,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看望他呢?我巴不得那小孩病死。”

母亲蹲下身来,摸着小儿子的脑袋说:“正是因为他们家对搜们做过很多错事,我们更应该去看望那家的小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小儿子摇摇头。

母亲说道:“通过他们家做的那些错事,让我们感到自己身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得更好,而事实上,我的孩子,我们犯的错误越来越少,你没有发现吗?你爱睡懒觉的毛病也已经改掉了。所以去看望生病的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小儿子似乎有点明白母亲的话了,他说:“去看望他们,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做得更好,是吗?”

“你说的很对,我的孩子,恨别人自己也会一无是处,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自己才能更好的爱护自己。”

这位母亲是一个明白事理,懂得做人之道的伟大女性,“伟大”并非是她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实际上,按牟宗三先生的话来说,一个人能从别人身上看到自身的缺失,并进而改之,就可以说是伟大的了,换言之,我们每个人如果抱着爱人之心去与人交,与人谋,我们又哪里会有对自身的失望,悲观和无奈呢?

因为对他人无动于衷,所以对自己也没了任何向往,于是很自然的,对生活本身渐渐失去了信心,没了目标,丧失了追求,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哀叹生活不幸,命运不公,如此,在他看来,生活对于自己,犹如黑暗对于闪电,只有一次次的恐惧。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牟宗三先生说过,儒家讲爱人,仁心,其宗旨不单单是为了让别人感受到你对他的仁德厚爱,从立己的角度来说,更是为了自己得到快乐,这种快乐来自别人对你的微笑,也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唯如此,你的心胸才是宽广的心胸,你的人生才是具有包容感的人生,又何来低语徘徊,寂寞孤星之感?

儒音凡录

风花雪月:原指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专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出自宋朝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有一次,一个叫司马牛的人忧伤地对子夏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对他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敬业没有过失,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你怎么会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呢?

虚荣:皇帝的新衣

“虚荣”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词语,它能够让人得到最高等级的快感,这种快感来自对善良之人的欺骗和糊弄,从而在不明就里的人们的夸赞声中,达到心灵的满足,并且得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愿望牟宗三先生说。我们每个人都属平凡血肉,不是上帝天神,所以很多时候是被感性的力量牵引着自身的生活,这也造就了人们更希望活在“梦境”中的错觉。这种梦境,以康德的观点来看,就是追求形式感。毫无疑问,虚荣就是一种形式感,为了这种形式感,他就需要穿上“皇帝的新衣”,编织谎言,混淆视听,专于在表面上大做文章,因为他知道,有些人喜欢看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一个人优秀人品的塑造。

一只麻雀今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认识它的和不认识它的鸟儿都来到这只麻雀的身边,以羡慕的眼神欣赏着它身上的穿着的用孔雀毛做成的精致衣服。这只麻雀向大家说道:“这件新衣服是花了它三个星期的功夫,四处收集掉落的孔雀毛,然后一根一根的拼贴上去,又花了我三个多星期的时间,怎么样各位,我的时间没有白白浪费吧。”

众鸟叽叽喳喳评论者这件孔雀毛的外衣,有的说“这实在太漂亮了,自己也想做一件。”有的说“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衣服。”有的希望这只麻雀能教自己做衣服,嘴巴快的已经叫起了师父。

这只麻雀扬起了头,身体变得洪亮起来,它脸色红润,张开嗓子唱了一首歌,唱完,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所有的鸟儿都想在这只麻雀身上学到点做漂亮衣服的门道。对于天性爱美的小鸟来说,这太重要的了。

这时候,一只不知从哪里飞来的鸟落在了这只麻雀的旁边,清了清嗓子,对大家说道:“大家其实都被骗了,它穿的根本不是用孔雀毛做的外衣,更不是它亲手做成的,它只是和它几个伙伴从趁护林员熟睡的时候,从他手里偷回来的。”

此言一出,鸦雀无声,没一会,爆发出一阵嘘声,很快,鸟儿们四散而去,那只披着孔雀毛外衣的麻雀孤零零的站在一根树杈上。

爱慕虚荣的人如同麻雀身上的孔雀毛外衣一样,中看不中用,为了达到自我的心理满足,可以不折手段,可以鱼目混珠,其实虚荣之人本身,也是那件孔雀毛外衣,外表虽好,实际上没多少实际内容,这个“内容”一如儒家说言,端行做人,立身养人,就好像一颗大树,根基牢固方能枝叶茂盛,否则,即使开出再艳丽的花,结出再可口的果实,终究还是会在风雨的侵蚀中倒于地下。

牟宗三先生曾说,理想的人生形态是里外兼美,就是说既要内在存仁人之心,以端庄的君子之德来时刻要求自己,也要在外在上做到仪态举止的优美和舒适,在牟先生看来,内外兼美更像是一首永远没有尾音的歌曲,关键在于吟唱的过程。如果只为吹嘘自己的歌声如何了得,在别人的赞美声中得到虚幻的荣耀,那么这首歌曲注定没有结束的那一刻。牟先生说,唱歌是陶冶性情,而不是单纯为了自己得到虚荣,在他看来,做人亦是如此。

一个美丽的女人最近找了个男朋友,她的这个男朋友英俊高大,举止得体,很会照顾人,但是令女人不满意的是男朋友的工作,她的男朋友是老板的私人司机。虽然这个老板很有名气,虽然私人司机的薪水也很丰厚,但是在女人的心里,始终觉得有说不出的怪味道。

这天,女人的好朋友组织了一场派对,很多好朋友都去了,而且都带着自己的男朋友,她们的男朋友中有银行经理,有超市老板,有跨国公司高级白领,唯独她的男朋友职位寒酸,不值一提。她原本是不想带自己的男朋友去的,但是对方规定一定要带去,没办法,她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女人的男朋友今天开来了老板的加长林肯车,穿上了从服装店租来的阿玛尼西服,让这个女人很是长脸,但是男朋友悄悄告诉她,为了这身行头,她这个月注定要喝西北风了。女人感到很无奈,但是在珠光宝气的朋友面前,又不得不打起精神,她感叹自己的那些朋友为什么那么好命,有那么优秀的男朋友,还能周游世界,而自己,只能戴一百多块钱的人造钻石。

她觉得再这么下去,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变得疯狂。派对结束后,她也结束了与男友的关系,很快找了个房地产老板,但是没过多久,她再次变得形单影只。当她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从小一起长大的闺中密友时,她的朋友这样对她说:“要爱就不要贪慕虚荣,其实,做个真实的人又有什么不好呢?”

如同这个女人一样,为了满足虚荣心,忍受不住男友的地位和工作,最终在感情的道路上走了弯路的女性不在少数,在牟先生看来,修身是为了养性,养性是为了做一个真实的人,这个“真实”就是康德说的“理性的存在”。正因为真实,正因为理性,所以知人生在世难免有得有失,居红尘俗世多少会有凄凉寂寞。才知道虚荣不过是一时得到快感,而真正的人格需要的是内心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