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篇——有些问题,家长总会问 (5)
崔宇:你可以先有选择地请朋友到家里来,比如请那些有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的朋友来,让女儿在熟悉的环境里接待小朋友,等彼此玩得很好了再试着到这些朋友家换访。这样,慢慢的,孩子会因为有同龄的小伙伴跟她玩而喜欢当小主人或小客人了,到时候她有了乐趣,自然也就不会再害羞了。
家长:以前也试过提前教她,比如上次去我一个朋友家玩,在去之前我告诉她要去的阿姨家今天都有谁在,见到谁要怎么说话,她事先答应得好好的,可一到地方,就又什么都不说了。哎,可急死我了。
崔宇:你是怎么教她的?
家长:我在去之前跟她说,我们一会儿要去杜阿姨家,阿姨家除了阿姨还有叔叔,你要叫叔叔阿姨好哦,这样才是有礼貌的孩子。她满口答应,可到了我那朋友家,再怎么问她都不说了。
崔宇:那是因为你只告诉了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没有告诉她这么做了以后,你的朋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孩子对难以预测的和需要临场发挥的事情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自然不能提前对对方的反应做好心理准备,所以她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下次可以这么告诉她:你到了阿姨家,阿姨会说什么话来欢迎你(帮孩子预测叔叔阿姨说的欢迎的话),如果叔叔阿姨说“宝贝来了啊,快进来”,这时你应该跟叔叔阿姨说“谢谢叔叔阿姨”。这其实是在形成孩子的预测应答的思维过程。你可以帮助孩子设想出多种情况,比如阿姨见到你可能会用手捧捧你的脸、摸摸你的头、微笑着拉你进屋,这时候你要怎么做,诸如此类,为的是给孩子做好一个完整过程的心理准备,帮她事先演习。
家长:我明白了,崔老师,谢谢您,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激起孩子的上进心需“对症下药”
家长:崔老师,最近有个问题让我特别头疼。前两天接儿子放学,在学校门口等了半天才看见他慢慢悠悠地出来,他的班主任张老师就跟在后面。我跟张老师打过招呼,顺便问了问孩子最近在学校听不听话,张老师跟我反映说,每次发作业、发考卷的时候老师都会表扬很多同学,人家受表扬的同学都会更加努力,没有被表扬的孩子也会努力做得更好,可只有我儿子,甭管老师表扬没表扬,他都是那个样子。这孩子他不违反纪律,但是也没有上进心,崔老师您说这怎么办呢?
崔宇:您弄清楚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了吗?
家长:这孩子从小就有这个问题,看见别的小朋友受到大人的表扬他无动于衷,落后了也不知道努力,上了小学以后班里的很多同学都互相竞争,竞选班干部、比比谁的成绩好、谁受到老师的表扬多,可他从来不在乎这些事,似乎把这一切都看得很淡。孩子才9岁就没有一点好胜、竞争的意识,我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啊!
崔宇: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上进心,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个是孩子天生就不着急,属于慢热型;第二就是孩子发现自己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表扬,于是就不着急了,自我放弃了;第三就是孩子受到打击,灰心了;再有就是最近可能有心事,所以注意力不在老师和家长身上,无论身边谁受到表扬,他都不去关注。孩子人小,心也小,一点小事就可能转移了他的注意力。而粗心的大人往往不深究个中原因,单凭表象就给孩子贴标签,如此一来,很容易让孩子的“假性上进心缺失”变质为真正的毫无上进心。
家长:刚才您说了孩子没有上进心的四种情况,可我怎么能知道我家孩子是属于哪种情况呢?
崔宇:要弄清具体情况,当然还要通过长时间的细心观察,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您可以先回想一下,孩子是不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不爱和别的小朋友玩、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情绪一直很稳定呢?
家长:好像是这样。
崔宇:回想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助于家长找到最直接的原因所在,等找到原因,再对症下药,才能保证药到病除。
家长:那您能给说说,对不同类型的孩子,我们家长该怎么做吗?
崔宇:有些孩子天性沉稳,往往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不感兴趣的事情不加注意,不会因为别人得到表扬或批评,自己也跟着高兴或生气,总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这就是慢热型。慢热的孩子闹脾气的时候很少,他们从来不拖集体的后腿,但也绝不会冲到集体前面去,在班级里经常是处于不显山不露水、容易被忽略的那一群。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注意,就会以为他们是没上进心。其实,孩子很冤枉,他们的性格就那样,并不是不懂得进取。
家长:这样的孩子好像是最难激起他们的好胜心的。
崔宇:找对了方法,就没什么难的了。对于慢热型的孩子,家长不妨多给他一些动力。要引导这样的孩子,就要从集体入手,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孩子交一两个好朋友。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注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鼓励孩子多为集体做事,可以这么告诉孩子:“你看你把那些事都做好了,老师就会安排你多为班里做事了,这样老师和同学就会肯定你;即使你做错了,大家也都会理解你。”除了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之外,家长还可以从生活上加以训练,例如天性沉稳的孩子动作可能会稍慢一点,那家长就要想办法让他做事更利索一点,比如念课文的时候要求孩子稍微加快一下速度,收拾东西的时候跟他说时间不多了让他增强紧张度,等等。
家长:刚才您还说了一种,是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表扬,于是就自我放弃了,这样的孩子还有救吗?
崔宇:对于放弃了得到表扬希望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很简单,别吝啬您的赞扬。只要孩子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先别管他完成得好与坏,也别计较他在这件事上是不是耗费了很多时间,先给予肯定和适度的表扬。可以这么跟孩子说:“你看你终于把这个事完成了,做得非常好,你还是很有能力的,但是下次你看是不是能想办法(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一定能做得更好。”家长要是能这么说,那无疑是给这样的孩子打了一剂强心针。
家长:那要是本身没什么信心的孩子呢?
崔宇:对于遭到打击、灰心丧气的孩子,家长首先要知道,灰心的孩子不同于性格慢热的孩子,他们的情绪通常是起伏波动比较大的,瞬间登上万丈高空瞬间又能坠入谷底,这样的孩子通常存在一些“屡教不改”的缺点,而且他们在心理上有个共同点——虽然表象上看似乎是没什么追求,但内心还是对他人的肯定、赞扬有强烈的渴望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可以采用一种迂回战术——从纠正缺点入手,予以表扬。我记得有位家长,他家孩子就属于这种情况,他是这么做的:在孩子上学之前,在他兜里放上一张小纸条,上边写着三条孩子常犯的错误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让孩子带着纸条,随时拿出来看看,如果一天之内纸条上写的错误都没犯、问题都解决了,那晚上回家就用铅笔把这些内容划掉,贴在他书桌旁的墙上。倘若一周下来纸条上所有的内容都被划掉了,那他就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一个想法,如果是合理的,家长就要予以兑现。
家长:这个做法听起来感觉还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如果是有心事的孩子,先疏导心事,然后再适时引导就可以了?
崔宇:因为有心事而没有上进心的孩子,他们有一个明显的表现是: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是突发性的、反常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以沟通、疏导情绪为主,引导孩子说出心里的纠结,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给他分析问题症结、给他提出一些对策、提醒他换一种思维方式,等等。孩子的心结解开了,那他就能恢复“正常”了。
总的来说,家长不要轻易地就给孩子贴上“不求上进”的标签,而是要注意观察,及时调整孩子的心态,别吝啬自己的表扬和激励,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希望。如此,孩子就会越来越努力,心态越来越阳光,目标越来越明确,行动越来越坚决,永葆一颗上进心。
保护孩子的同情心——同情心让他赢得更多的朋友和帮助
家长:崔老师,您觉得有没有必要刻意培养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
崔宇:同情他人是爱心的一种体现。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受人喜爱和拥护;而缺乏同情心的人往往性情冷漠,只关心自己,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视别人的痛苦为快乐,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孩子在慢慢成长,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如果不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很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善心,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财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家长:我记得有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如果我们富于同情心,那么当他人处于危险境地时,我们就有一种帮助对方的强烈冲动。”我感觉同情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
崔宇:同情心使人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别人的困难和需要,能产生同情的情感与帮助的行为。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同情心的萌芽,要特别悉心地爱护,有同情心的孩子必然是善良的孩子。
家长:您有没有这方面比较好的案例呢?
崔宇:我记得这么一个案例,有个叫妞妞的5岁小女孩,一天从幼儿园回家后对她的妈妈说:“我们今天在树下玩的时候,发现了一只死的小松鼠,特别可怜,老师说肯定是烧树叶时被烧死的。小松鼠该有多疼呀!我们班小朋友都哭了,老师和我们一起把它埋了。”“那你哭了吗?”妈妈故意问她。“我没哭出来。”妞妞看着妈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你难受就说明你有同情心,有同情心不一定都要哭的。”妈妈帮助妞妞校正着她的想法,“你说它特别可怜,就说明你同情它。会同情别人是件好事。上次姥爷生病的时候,你不是把你的好吃的给姥爷吃了吗?这说明你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孩子。”妞妞听了妈妈的话,若有所思地去玩了。
家长:嗯,妞妞的妈妈就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同情心啊。
崔宇:对,如果妞妞跟妈妈说小松鼠的事,妈妈的反应是非常冷淡的,或者说“不过是只小动物,跟咱们没关系,乖孩子,别为这些事难过了,快收拾收拾做作业去”,孩子难能可贵的同情心就很可能被毁于一旦了。
家长:我感觉让孩子养一些小动物,可以培养他们关心和照顾别人的意识,从而也能帮他们树立同情心。
崔宇:可以让孩子养些花草,帮忙照顾小动物。年幼的孩子通常存在一种“冷灵”现象,他们认为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样有生命,知冷知热。因此,他们往往对小动物、小植物表示关切,很喜欢,甚至把它们当人一样和它们嘀嘀咕咕地说话。这是好事,家长不必急于向孩子解释这些动植物与人不同,相反应该肯定、支持孩子对这些小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并借此告诫孩子不要去攀摘花草、欺负小动物。孩子们对动植物的这种仁爱之心,会有助于他们同情心的形成。
家长:有些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身边的人体贴呵护,这样的孩子让人感觉确实非常温暖,非常懂事。
崔宇:在孩子小时候就启发他关心、体贴别人。父母或者长辈老人有了病痛,家长要启发孩子想象成人的痛苦,并且做出相应的关心举动。比如问寒问暖啊,给老人讲话解解闷啊,或者递个水果,拿拿药片等。对于孩子富有同情心的行为和表现,应及时予以肯定,使孩子的同情心日益稳固和加强。再有,多引导孩子同情、关心小朋友。有时周围邻居的小孩不小心摔倒了,孩子见状哈哈大笑,家长千万不要斥责孩子“幸灾乐祸”,而是要借势引导他,可以这么告诉他:“邻居小朋友摔倒了,他一定很疼。上回你不当心撞在桌角上不是也很痛吗?想想你应该怎么做呢?”当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痛苦经验,自然就会止住笑。如果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家长可以建议孩子去主动关心那个摔倒的小朋友,和孩子一起去把他扶起来,问问他还疼不疼。经过几次类似的行动之后,孩子就懂得主动去关心他人了。